涂山,在中國古代歷史典籍中被描述為一座著名的名山,但同時也因為其地理位置和文化意義的復雜性,而成為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一座山。它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傳說,還涉及多地的歷史糾紛。
涂山最為人熟知的是與大禹治水的故事緊密相關。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涂山國曾存在于遠古時期,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子為妻,且他曾在涂山召集諸侯舉行大會,這些歷史事件都讓涂山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那么,涂山到底在哪里呢?學術界和民間對于涂山的具體位置有著諸多不同看法。全國多個地方都有名為“涂山”的山脈或遺址,并且各地都能找到一定的歷史依據來支持自己的涂山說法,因此爭議至今未能統一。
接下來,我將介紹全國各地被認為是涂山的幾個地方,看看大家心目中哪個更有可能是真正的大禹涂山所在地。
一、安徽當涂
當涂縣隸屬于安徽省馬鞍山市,位于安徽東部,靠近長江下游的東岸。這個地方的名字就來源于古代涂山氏國,《尚書·益稷篇》中明確提到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子。后來涂山國改為縣名,縣名“當涂”意指其地理位置靠近涂山。
《史記·復本紀》中,皇甫謐記載當涂境內有大禹廟,認為涂山應就在此地。宋代學者王懋在《野客叢書》中也稱當涂是涂山所在地。如今,當涂縣新修的一條主要道路被命名為“涂山大道”,顯示了當地對涂山歷史的尊重和紀念。
二、安徽懷遠
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有一座名為涂山的山峰,距離懷遠縣榴城鎮東南約3.5公里,位于淮河東岸,與對岸的荊山相望。
《懷遠縣志》記載,這座涂山又稱當涂山,歷史上涂山和荊山原本是一座山,后來因地質運動 斷裂,再加上流水侵蝕,形成了兩座獨立的大山。民間傳說中,大禹為了方便治水,揮斧將涂山劈開,分成了涂山和荊山。
此外,古籍也曾提及懷遠境內有當涂國,懷遠縣舊稱當涂縣,如今當地仍保留著涂山風景區,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探訪。
三、山東曹縣
不少歷史愛好者和考古學者認為山東曹縣可能是涂山的所在地之一。曹縣境內有著名的土山集遺址,當地的涂山古稱“涂山”,現今稱為“土山”,因為“土”與“涂”在發音上十分接近,這為曹縣成為涂山提供了語言上的線索和支持。
四、湖南攸縣
據《帝王世紀》和《連山易》等古籍記載,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子,其名為攸女,生下了啟。古籍還記載,帝啟又稱建或余。
“涂”在古代發音類似“余”,這與今天攸縣方言中“攸”的發音相近,因此涂山氏女子也稱為攸女。許多古代文獻明確將攸女解釋為大禹之妻。
若攸女是攸縣人,理應涂山也位于攸縣。
《呂氏春秋》中記載,大禹治水時,其妻作歌思念他,歌詞“候人兮猗”即為南方楚地音韻。至今攸縣方言中依然保留著“兮猗”這一口語表達,顯示大禹妻子出身南方楚地,而非東夷。
此外,《禹貢》記載攸縣有禹王宮,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也曾親赴湖南湘江、沅江一帶探查禹穴,暗示大禹治水活動發生在南方。
《南岳志》稱舜帝曾禪位于禹于洞庭之野,二者均在湖南。
《水經注》說攸縣因攸水得名,攸水發源于安福縣的封侯山,傳說大禹在此會盟諸侯,封賞有功者。
《徐霞客游記》也描述攸水流經封侯山,向南轉彎。
攸縣內還有許多與大禹相關的地名,如禹門洞、攸女寨、禹王洞、皇圖嶺、天子山等,民謠中也唱道:“鸞山苞谷神農栽,酒江大河禹王開”,這些都體現了攸縣與大禹的緊密關聯。
五、河南嵩縣
河南嵩縣境內有三涂山,古代對涂山有多種稱呼,如土山、當涂山、東山、三涂山等。
據《逸周書·度邑解》、《水經注》和《讀史方輿紀要》等文獻記載,三涂即涂山,山上有供奉王母的祠堂,而王母即為涂山氏女子,是大禹的妻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