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應泰這個人,說出來可能沒多少人知道。但他寫的《明史紀事本末》,卻像塊硬骨頭,讓研究明清歷史的人啃了幾百年。更有意思的是,這人是清朝的官,卻把明朝的事兒寫得比誰都細。你說怪不怪?一個給新朝廷打工的,為啥對前朝的興亡這么上心?這背后藏著的,正是明清交替那幾十年里最糾結的人心。
要講谷應泰的時代,得先說說那時候的天下有多亂。1644年,李自成帶著農民軍闖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了。這就像一家人住得好好的,突然來了伙強盜,把當家人逼死了。可強盜還沒坐穩(wěn),關外的清軍又打了進來,三下五除二把李自成趕跑,自己占了北京城。就這么著,天下的主人從姓朱的變成了姓愛新覺羅的。
谷應泰就是在這時候考中進士的。他是順治四年的舉人,兩年后成了清朝的官。你可能會想,他是不是忘了明朝的好?其實不然。那時候的讀書人,心里都像揣著倆算盤。一方面,清朝給了官做,能養(yǎng)家糊口;另一方面,從小讀的都是孔孟之道,講究忠君愛國,如今君換了人,心里哪能踏實?谷應泰寫《明史紀事本末》,就像給前朝寫了本家譜,既想留住點念想,又想讓新朝廷看看,前朝氣數(shù)咋就沒了。
他書里寫了件挺逗的事。明朝萬歷年間,朝廷派了個叫楊鎬的去打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這人打仗不行,吹牛倒是厲害,說三個月就能把后金滅了。結果呢?十萬大軍被人家打得稀里嘩啦,死了四萬多人。谷應泰在書里罵他“紙上談兵,誤國誤民”,就像罵那些只會在酒桌上拍胸脯,真做事卻掉鏈子的人。這背后藏著的,其實是他對明朝官場的失望——那么多官員,整天忙著勾心斗角,正經(jīng)事一件不干,國家不亡才怪。
但谷應泰也不傻。他寫明朝的事兒,總得讓清朝皇帝看著順眼。于是他就耍了個小聰明:寫明朝的好,是為了讓新朝廷學經(jīng)驗;寫明朝的壞,是為了讓新朝廷別犯同樣的錯。就像給鄰居提意見,先夸幾句他家花園打理得好,再說“要是把雜草除了就更好了”,聽著就順耳多了。順治皇帝還真挺待見他這本書,覺得能幫自己坐穩(wěn)江山,后來甚至把書收進了皇家圖書館。
那時候的老百姓,可沒心思琢磨這些彎彎繞。清軍剛進關的時候,到處搶東西、殺人,就像一群餓狼闖進了村莊。江南一帶的人不服氣,舉著“反清復明”的旗子跟清軍干。最慘的是揚州,清軍打了十天才攻下來,進城后殺了十天,城里的血能沒過腳踝。谷應泰在書里沒敢明著寫這些,只說“揚州之屠,慘不忍睹”,就像說起傷心事,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他心里清楚,有些話要是說透了,自己腦袋可能就保不住了。
不過老百姓也不都是硬抗。有的人帶著家人往深山里跑,就像躲債主似的;有的人干脆剃了頭,留起了清朝的辮子,該種地種地,該做生意做生意。就像大水淹了房子,有的人拼命救東西,有的人干脆搬到高地重建家園。這就是亂世里的生存智慧——日子總得往下過。
谷應泰活到康熙年間才去世。他死的時候,清朝已經(jīng)站穩(wěn)了腳跟??滴醯郾软樦蔚勐斆?,知道光靠刀子治不了天下,開始拉攏讀書人,開科舉、編字典,讓大家覺得這個新朝廷還不賴。就像新鄰居剛來時挺橫,后來慢慢學會了笑臉待人,時間長了,也就沒人總想著把他趕出去了。
現(xiàn)在回頭看谷應泰的書,就像看一面兩面鏡。一面照出明朝的荒唐——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大臣們只顧著吵架,就像一個家,當家人整天睡大覺,孩子們?yōu)榱藫屘谴蚣?,不散架才怪。另一面照出清朝的精明——知道自己是外來的,就拼命學中原的規(guī)矩,拉攏人心,就像上門女婿,學著討好岳父岳母,慢慢也就成了家里的頂梁柱。
這事兒對今天也有說道。一個國家要想長久,就得知道自己從哪兒來,犯過啥錯。就像一個人,小時候偷過東西,長大了就得記住不能再犯。谷應泰的書,其實就是給后人留了個賬本,記著明朝虧了多少,清朝賺了多少。咱們現(xiàn)在看歷史,不就是為了少走點彎路嗎?
你說,要是谷應泰知道幾百年后還有人翻他的書,會咋想?或許他會摸摸胡子,說一句“我就知道,這賬遲早有人算”。歷史這東西就是這樣,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你認真待它,它就給你說實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