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尖耳朵、鋸齒牙的玩偶Labubu,憑借“丑萌”的獨特設計迅速風靡全球,無論是隱藏款一娃難求、還是明星集體“帶貨”、再或百萬天價拍賣成交,都是話題滿滿、風頭無兩。
今天的潮流玩具業已超越了傳統玩具的單純娛樂屬性,成為融合藝術、商業與社群認同的復合載體,既帶來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亦成就了巨大的新興市場。不少行業報道指出中國潮玩產業規模由2015年的63億元攀升至2024年的763億元,并樂觀地估計這一數字或將于2026年達到1100億。在中國潮玩已實現從代工生產向原創設計轉型之際,我們除了關注潮玩的商業奇跡,更應探討潮玩的文化內涵以及對青年一代的精神意義。
社交貨幣貶值與后現代消費悖論
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提出的“符號消費理論”,為解讀潮玩興起提供了一種關鍵理論框架:消費既不是物質實踐,也不是現象學意義上的繁榮。所有物品都以“指意物”的形式化為符號,實現對文化生產的控制。對于消費者而言,商品不僅具有使用價值,更被賦予社會身份等象征意義,并成為主導當代人行為的核心要素。顯然當一種潮玩越具有藝術性、故事性、展示性與稀缺性,便越具有符號物化的價值。
Labubu無疑是一個教科書式符號案例,其在個性敘事、情感營銷、盲盒機制、媒體賦能等共同作用下,展現出強大的瞬時爆發力。這種符號在“前臺”成為表演的道具,于社交場合傳遞擁有者獨特的審美趣味與先鋒潮玩愛好者的身份;而在更為重要的“后臺”實踐中,開箱儀式、改娃手作、溜娃打卡等自媒體活動,成為玩家們不斷強化的既定動作與群體規范,所以我們在線上見到的Labubu遠比線下多得多。
但兩個問題揮之不去:一是具有爆發力的潮玩,高度依賴新品刺激與有力的IP營銷,一旦運營乏力或玩家興趣轉移,熱度便如暴風雨般來去匆匆,太多的過往案例讓我們看到了社交貨幣天然貶值的風險。二是青年的自我表達、對同質化的極力反抗,仍需通過標準化工業生產、媒體平臺簇擁式發帖完成最終呈現,這顯然構成了后現代消費的典型悖論。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
對于第一個問題,齊格蒙特·鮑曼在“流動現代性”框架下提出了“衣帽間式共同體”的概念,指向觀看演出的觀眾,整齊劃一地穿著禮服,在劇院維度的短暫時空中相互形成呼應與鏈接,而當落下帷幕、眾人由衣帽間取回物品后,便回到了尋常的行頭與角色中去。這種聚合的不穩定性完全基于短時興趣,在當下日益流動的社會關系中,個體容易陷入身份不確定的焦慮,基于短時興趣的集體聚合往往帶有不穩定性,對于有些人而言,哪怕一時半刻的情感錨點與群體歸屬都令人滿意,社交貨幣的生命周期也就無足輕重,無非等待下一種貨幣罷了,坊間便有了“Labubu賣得越好,人類越孤獨”這一說法。
第二個問題則回到了潮玩文化的根本,其精神究竟是什么?它是年輕的、聚合的、向上的,不能僅以特定符號消費展示自己的文化資本與圈層身份,而更應成為一種積極的身體實踐、一種與城市空間交互的文化景觀創造行動。
身體力行的文化敘事與意義創造
在上海城市公園的推介活動中,黃浦濱江滑板極限公園總會引來極大的關注。這座近萬平方米的主題公園,不僅是我國規格最高、亦是全球超大城市中心城區最大的滑板圣地。如今對社會公益開放,顯現出上海不遺余力地引入并推廣滑板文化,這不光是對東京奧運會上滑板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的一種回應,更是鼓勵年輕人身體力行地實踐對城市空間的創造性定義、對自我的挑戰與突破。
在創智天地舉辦的2025 VISION GSD 活動現場(搜狐)
VISION與BOARDHEAD一同推出2025 VISION GSD 限定板面(搜狐)
作為潮玩的滑板,其首要玩法在于板面涂鴉、性能提升、舊板改造?,其中圖形設計、輪子配方、支架結構,都是DIY的重要部分,一塊不經他人之手的板子是自我表達的開始。而滑板文化的價值更在于身體與環境的直接互動,踏上板子是一種獨特的身體慣習與感知世界的方式,其特殊之處在于通過潮玩積累技術與經驗,這毫無疑問是一種長期的身體實踐和文化浸染。都說只有經歷過200次以上的摔倒,才能掌握Ollie(滑板起跳)、Grind(滑桿)、Manual(雙輪平衡)等進階動作,從而將沖浪所代表的自由及對海浪的駕馭,遷移到城市街區這一全新的地貌之中,最終以身體磨練、精神韌勁獲得真實的成就感,并書寫個人風格志。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身體實踐替代了單純的符號消費,實現了社交功能。玩家通過掌握特定動作并參與社群活動展示技能水平,獲得普遍的身份認同和尊重。與此同時,公共空間轉化為青年文化展演的劇場,在剛剛過去的2025世界滑板日(Go Skateboarding Day)上,來自全國千余名滑板愛好者齊聚楊浦創智天地,滑板競技、百人刷街輪番上演,還以上海特色小籠包為造型推出滑板蠟塊。如此嵌入社區的滑板秀場、潮玩店成為青年文化的物理聚集地、信息樞紐站,社群成員于潮玩消費者的身份之上,亦成為城市文化景觀的創造者。
這種景觀創造代表著一種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是城市發展進程中青年一代對于自我與社會、當下與未來展開的主動探索。
文博會上的孫悟空主題折紙(深圳新聞網)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便是國風潮玩,這種基于中華傳統文化基因的潮流表達,將文化記憶轉入Z時代語境,抓住了傳統創新這一潮玩持久力的核心要素。我們看到醉翁亭模型遵循非遺榫卯技藝、精準復刻亭臺梁柱,要求玩家擺脫膠水、組裝再現歐陽修筆下古代建筑的千年風采;又有唐三彩Q版奧特曼,于釉色溢彩間展現盛唐風采與二次元的碰撞;再有本“潮”綱目中藥鋪中,人參、當歸、山藥等化作毛絨玩偶,玩家更需執戥稱量、高誦方歌。潮玩體驗成為傳統文化重構與活化的新變量,為年輕一代增強文化自信構建感性認知、身體實踐與情緒增值的新路徑。
多樣性與包容性:面向未來的潮玩文化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列為重要任務,在現代性語境下,潮玩消費與體驗意味著青年主體性的建構過程。在鼓勵身體實踐與景觀創造的同時,具有發展韌性、高度親和力的潮玩文化應走向多樣與包容。
最新開業的北外灘Playground X「活力舞臺」大聲喊出了“沒有規則、不被定義”的口號,占地700平方米的露天球場,由張力十足的鮮艷色塊覆蓋,并將滑板、街舞、音樂等青年文化活動統統納入其中。由此我們看到一種以潮玩為中心搭建而起的跨界藝術創作平臺,不同領域的玩家與藝術家打破單一門類,極大拓展藝術想象與創作的邊界,并與周邊市民一道形成參與式的文化生產與體驗。
涂鴉藝術節
值得一提的還有與滑板天生一對的涂鴉藝術,兩者共同完成從地面到墻面的文化景觀構建。近期在東虹橋中心舉行的涂鴉藝術節,便以“上海,來點顏色”為名,邀請參賽者由城市文化中獲得主題,以天馬行空的構圖、強烈的視覺效果呈現對城市的觀察與思考。除了專業選手,不少市民亦第一次拿起噴漆罐,在T恤、帆布袋上嘗試涂鴉,充分領略潮玩文化從不受限的開放性。
這種開放除了指向內容與形式的多元,同樣在包容性上有所體現。你發現男女老少都能加入涂鴉的隊列;你可以在濱江滑板公園看到將滑板視為休閑方式的愛好者,亦可以在新江灣SMP滑板公園中一睹各路高手在碗槽結構內完成種種高難度翻轉動作。向上的潮玩文化對于性別、地域、種族、階層并不在意,只與發自內心的熱情、充實、愉悅有關。不妨帶上心愛的Labubu,與不同背景的人們共同參與景觀共建,以青年力量驅動城市更新、描繪未來圖景,踐行當代潮玩文化的應有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