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方大曾。
資料圖片
方大曾拍攝的抗戰照片。
受訪者供圖
方大曾撰寫的《盧溝橋抗戰記》。
受訪者供圖
如今的盧溝橋和宛平城。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攝
馮雪松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本報記者 嚴冰攝
“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這是1937年8月1日刊登在《世界知識》雜志上,戰地記者方大曾在長篇通訊《盧溝橋抗戰記》中的預言。
方大曾,1912年生于北京,筆名小方,被譽為“中國的羅伯特·卡帕”(20世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稱他為盧溝橋事變現場報道第一人;中國攝影家協會認定他為中國全面抗戰“第一照”的拍攝者;《中國大百科全書》稱贊他“關注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思想進步、目光敏銳、采訪深入、見解獨到”;中國新聞史學泰斗方漢奇先生曾這樣評價:“方大曾寫出的有關抗日軍事活動的一大批新聞作品,是對偉大的全面抗戰的忠實記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80余年光陰流轉,硝煙散盡,但歷史的回響依然激蕩在民族記憶深處。帶著對抗戰歷史的敬意與思索,筆者開始尋訪戰地記者方大曾的足跡。
跨越時空的追尋之旅
營長見戰局危在千鈞一發,乃命一連人用繩梯爬出城外,出了城的人,一部經盧溝橋繞至河西,一部則偷行至鐵橋東端,這樣兩頭夾攻,把敵人打退。士氣之壯,真是聞所未聞……
——《盧溝橋抗戰記》
報道方大曾的第一人、現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黑龍江總站站長的馮雪松,與方大曾的不解之緣始于一份傳真。1999年10月的一天,時任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專題部編導的馮雪松像往常一樣在辦公室里忙碌,辦公桌上堆滿了各種資料和信件,就在他整理一疊當天的報紙時,一張傳真的邊緣從報紙堆中露了出來,一個陌生的名字——“方大曾”映入馮雪松的眼簾。
出于一名紀錄片工作者特有的敏感和直覺,馮雪松感覺到這張傳真背后似乎隱藏著一個值得探究的故事。他輕輕拿起傳真,仔細閱讀上面的內容:“作為抗戰初期活躍在國內的一位戰地攝影記者、歐美許多報刊的供稿人,方大曾在民族抗戰如火如荼、個人事業剛剛展開的時候神秘地失蹤了。”
“我的職業經驗告訴我,這是一個值得做的事情。”馮雪松意識到,這可能不單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記憶。于是,他下定決心深入挖掘背后的蛛絲馬跡,開啟了一段跨越時空的追尋之旅。
在追尋的20多年中,馮雪松多次前往保定、石家莊、蠡縣、呼和浩特等地尋訪,查詢大量史料,采訪百余人,數易其稿,拍攝了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完成了反映七七事變現場報道第一人的專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方大曾:遺落與重拾》《解讀方大曾》,填補了中國抗戰史、中國新聞史和攝影史的空白。
幾經輾轉,筆者找到了馮雪松,在他娓娓道來的講述和《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的幫助下,方大曾的故事漸漸清晰起來,筆者也得以重溫方大曾的足跡: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的槍聲撕破北平的寧靜。彼時正在家中休假的方大曾,聽聞日軍悍然發動進攻的消息,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決定奔赴戰火紛飛的盧溝橋。7月10日清晨,方大曾仔細整理好相機與膠卷,簡單收拾行囊后,便與母親和妹妹匆匆告別。盡管前線的戰事愈發緊張,戰火的硝煙正不斷逼近,但方大曾卻騎著自行車逆著人流,堅定地朝著盧溝橋的方向奔去。也正因此,他成為了第一個到達盧溝橋前線的中國記者。
7月10日晚,方大曾回到家中,在協和胡同10號的小院里開始了緊張的整理工作。7月11日至7月22日,他撰寫出7000字左右的長篇戰地通訊《盧溝橋抗戰記》,并洗印出盧溝橋、長辛店遭日軍炸毀后的照片。7月23日,他將稿件與照片一并寄出。8月1日,《世界知識》雜志予以刊登。
在方大曾的《盧溝橋抗戰記》中,他這樣描述中國軍人同仇敵愾,以熱血之軀奮勇而戰的壯烈場景:“守城的營長堅決反對退出縣城……營長見戰局危在千鈞一發,乃命一連人用繩梯爬出城外,出了城的人,一部經盧溝橋繞至河西,一部則偷行至鐵橋東端,這樣兩頭夾攻,把敵人打退。士氣之壯,真是聞所未聞……日軍滿想應用去年占領豐臺的方式來解決盧溝橋,但他萬沒有想到會遇著二十九軍這樣強硬的態度,使他們遭逢一個當頭打擊。”
“當我在圖書館中找到這篇報道時,紙張已經發黃發脆,但小方卻如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般,出現在我面前、與我交流。”馮雪松介紹,這是最早、最詳細的關于盧溝橋事變的報道,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展現出了中國人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我站在盧溝橋上瀏覽過一幅開朗的美景,令人眷戀,北面正浮起一片遼闊的白云,襯托著永定河岸的原野。”方大曾在《盧溝橋抗戰記》中寫道。3月27日,筆者追隨著方大曾的足跡來到北京市永定河畔。河水奔涌向前,岸邊柳樹枝條抽出新芽,早春的野鴨在河面游弋,與河水平行的京廣線上,一列列高鐵風馳電掣般掠過。不遠處,盧溝橋正在進行加固翻新作業,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古老石橋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石欄上的石獅仍默默守望歲月。當年那個背著相機義無反顧奔赴前線的身影,正隨著波光粼粼的河面,漸漸走進大眾的視野。
生命定格在25歲的方大曾
我軍在這一線上,與敵人繼續了一個多月的艱苦的戰斗,對方的損失非常之大……十四日戰爭最烈,對方的炮火比機關槍還要密……
——《平漢線北段的變化》
“之所以將方大曾紀念室建于保定,是因為他的最后一篇報道寫于保定,最后能查證到的足跡也在保定。”保定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孫進柱告訴筆者。于是,3月25日,筆者追隨著方大曾的足跡,來到保定。在保定市方志館,只見在走廊盡頭右側房間的門上方,懸掛著方漢奇先生題寫的“方大曾紀念室”木匾。
走進紀念室,四四方方的小房間并不大,在房間的另一端,方大曾的半身銅像占據著最顯眼的位置:他穿著筆挺的制服,鋼盔下的目光清澈而堅定,仿佛正凝視著鏡頭外的某個遠方。順著他的視線望去,玻璃展柜里一只棕黃色的旅行箱靜靜躺著,箱角的磨損痕跡清晰可見,仿佛在無聲訴說著主人當年背著它穿越戰火、奔赴前線的歲月。孫進柱告訴筆者,方大曾紀念室于2015年歷時半年建成,而這只旅行箱是方大曾唯一存世的一件物品。
據孫進柱介紹,方大曾的前線采訪多在保定一帶。據不完全統計,方大曾在保定完成了《前線憶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多篇報道,并向外傳遞了大量拍自前線的照片。
望著墻上詳盡全面介紹的展板,筆者在步步挪移中,聽著孫進柱的講解,漸漸走進方大曾用鏡頭和文字編織的抗戰記憶中。1937年9月中旬,保定的局勢越來越嚴峻,方大曾被迫退到保定東南的蠡縣。也是在那里,他向上海寄出了最后一篇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落款為“9·18寫于保定蠡縣”,這篇報道最終刊登在1937年9月30日的《大公報》上。方大曾抱著“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的信念,寄信給邯鄲的親屬,表示要繼續北上。
中國著名新聞記者范長江在《憶小方》一文中這樣回憶方大曾毅然決然地奔赴保定以北時的情形:“小方當時異常興奮,他不只要到保定,而且更要到保定以北南口山脈中去。他帶上充分的藍墨水、稿紙和照相器材,急急由石家莊登上北去的列車,臨別時,我說:‘希望你能寫一篇永定河上游的戰爭!’他很平和堅定地對我說:‘我一定有很好的成績答復你!’”
“我軍在這一線上,與敵人繼續了一個多月的艱苦的戰斗,對方的損失非常之大……十四日戰爭最烈,對方的炮火比機關槍還要密……平漢線均為我軍主力,使我們放心……我軍已經開上來增援,內長城線或可保住,而不至于腹背受敵了。”在《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一文中,方大曾這樣描述中國軍人在平漢線上血戰到底、寧死不屈的意志。
可是自《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刊登后,方大曾便杳無音信。在方大曾失蹤后,他年邁的母親不肯搬家,時常扶著門框,望向胡同盡頭,期盼兒子早日歸來。方大曾的外甥張在璇回憶,小時候他問外婆別人都搬新家了,咱們怎么不搬?“外婆說我不搬,我要等著我的兒子,等你大舅,因為我跟他約定了,他以后是要回來找我的。”從此,母親在這座小院里,守著這份承諾,一直等了32年,直到自己生命的盡頭。
家人再沒盼來方大曾的家書,同行也沒等到他的消息。那個拿著相機、活躍在平漢線北段的年輕身影,就此消失在紛飛的戰火中,但方大曾的精神永遠地銘刻在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抗戰史冊中,激勵著后人沿著他的足跡奮勇前行。
讓更多人認識方大曾
第七連連長帶著兩排人跳出陣地沖向坦克車去,他們沖到這“鐵怪”的眼前……不顧一切地攀上前去,把手榴彈往窗口里丟,用手槍伸進去打,以血肉和鋼鐵搏斗,“鐵怪”不支了,居然敗走……
——《血戰居庸關》
在方大曾紀念室外,一側墻上張貼著“央視網公益頻道尋找方大曾主頁”二維碼,來來往往的參觀者總是會被其吸引。掃碼后,方大曾的攝影作品及其相關資料,還有馮雪松多年尋找方大曾的歷程逐一映入眼簾。
方大曾的再度被發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馮雪松的鏡頭與文字記錄。2015年5月25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召開了一場關于馮雪松追蹤采寫方大曾事跡的座談會。彼時,馮雪松已經堅持尋找方大曾15年。他在會上表示,“重現方大曾在當下極具現實意義,同時也是對國家記憶的延續、民族精神的傳承。”
“我內心住著一個25歲的年輕人,他正義陽光,充滿力量,有時候自己懈怠時,不自覺就會想小方在此時此刻會怎么樣想會怎么樣做,以此激勵自己。”馮雪松告訴筆者,從追尋到追隨,自己在找的已經不再僅是方大曾,更是他的精神和品質。回顧尋找方大曾的這些年,馮雪松感慨道:“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當中,‘尋找方大曾’這件事是最值得我驕傲的,在尋找的過程中能夠引起一群人,甚至是一個社會的關注,我覺得很幸福!”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方大曾,學習他的精神品質,馮雪松于2015年9月發起了“方大曾校園行”公益計劃。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孔子學院學生何塞·岡薩雷斯在聽完講座后曾說:“我對方大曾十分敬佩,他對人類和世界的貢獻超越了許多同時代的人。”馮雪松解釋道,許多學生因此對方大曾有了新的認識,更多人加入到尋找方大曾的活動中。如今,北京大學新聞學院的學生每年都會定期組織參觀方大曾紀念室。
從紀錄片《尋找方大曾》鏡頭里的剝繭抽絲,到“學習強國”廣播劇里的聲聲叩問;從美國藍調歌手創作的《She Waits》跨越山海的致敬,到電視劇《理想照耀中國》中演員吳磊的生動演繹,越來越多的人循跡而來,在影像、聲音與旋律的交織中,認識這位抗戰記者,以不同的方式紀念方大曾用生命流傳的影像和文字,讓他的精神在時代的長河中生生不息。“這么多人一起尋找‘小方’,是人們對正義與良知的追隨,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對有歷史貢獻人物的追念。”馮雪松說。
方大曾是民族精神與進步思想的踐行者。以通訊《血戰居庸關》為例,他記錄了中國軍人肉搏日軍坦克的悲壯:“第七連連長帶著兩排人跳出陣地沖向坦克車去,他們沖到這‘鐵怪’的眼前……不顧一切地攀上前去,把手榴彈往窗口里丟,用手槍伸進去打,以血肉和鋼鐵搏斗,‘鐵怪’不支了,居然敗走……兩排勇敢的健兒雖然死了一半,但我們終于獲得勝利。”從始至終,方大曾熱愛并堅守自己的職業,將個人生命置之度外,展現出無比高尚的精神品質。
從保定市方大曾紀念室返回北京后,筆者來到盧溝橋畔。88年前,戰地記者方大曾正是在此處,以鏡頭為槍、紙筆為彈,記錄下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88年后,站在河畔,眼前的和平安寧與往昔的歷史畫面不斷交織,讓筆者更為強烈地感受到,方大曾當年在盧溝橋畔按下快門時,身上所展現出的那種和中國軍人一樣的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盧溝橋,獅子吼,宛平城頭浴血戰。中國人,意志堅,重整河山換新天……”《盧溝謠》的旋律在耳畔回響,筆者看到,如今的華夏大地,早已是一片海晏河清、欣欣向榮的景象。歷史的烽煙雖已消散,但方大曾的故事和精神卻如豐碑般矗立。他的鏡頭和筆觸,定格了那個時代的苦難與抗爭,傳遞出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抗戰精神。“一種愛國、奉獻、有責任有擔當的進步青年的精神力量,可以穿越時空的距離影響當下。”馮雪松說。(嚴冰 管詩雨 張力凱)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09日第05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