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訊社山東淄博訊www.cnatv.com.cn(記者 張兆偉 通訊員 千山)盛夏七月,沂蒙山腹地的山東沂源南魯山鎮,綠浪翻滾的艾草田散發著獨特的清香。7月8日,一場聚焦“小艾草、大產業”的考察調研在此展開。新泰市省派工作隊牽頭負責人、省委外辦禮賓處二級調研員秦波率考察團一行,深入沂源縣南魯山鎮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調研如何將一株傳統草藥鍛造成驅動鄉村振興、帶動集體增收、農民共富的“金草產業”。縣委掛職副書記,省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牽頭負責人裴娜陪同調研。
共富站點:家門口的“增收密碼”。考察首站抵達車場村艾草加工共富站點,站點內,村民們正熟練地分揀、捶打、包裝著艾草葉。“以前農閑就閑著,現在守著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有奔頭多了!”一位正在忙碌的大嬸笑著對考察團說。
沂源縣南魯山鎮黨委書記趙希娟向秦波一行介紹了南魯山鎮探索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共富站點+農戶模式。把艾草粗加工環節下沉到村,這樣的站點,已成為激活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的關鍵節點,讓村民實實在在共享產業發展的紅利。
龍頭帶動:從田間到高附加值的躍升。隨后,考察團來到了山東艾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步入現代化的生產車間,景象與剛才的共富站點截然不同。轟鳴的機器將艾草轉化為細膩的艾絨,再制成艾條、艾柱,更深處,是提取艾草精油的精密設備。
“我們一頭連著基地的標準化種植,確保源頭品質;一頭延伸產業鏈,研發高附加值產品。”省人社廳派駐南魯山鎮流水村的第一書記玄睦介紹“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標準和穩定訂單,基地負責規模化、規范化種植,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和訂單種植獲得三重收益。這解決了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為村集體帶來了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融合創新:艾香里的“詩與遠方”。在流水村,一個將艾草元素與國防教育、鄉村休閑巧妙融合的國防體育公園,讓考察團耳目一新。第一書記玄睦:“我們不僅要賣艾草產品,更要賣體驗、賣文化。”玄睦邊走邊介紹,“依托良好的生態本底和特色艾草產業,我們嘗試打造這個集國防主題教育、艾草文化體驗、田園生態觀光于一體的研學基地。游客來了,可以學習國防知識,體驗艾灸養生,品嘗艾草美食,臨走還能帶上艾草伴手禮。‘艾旅融合’,為鄉村產業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也吸引著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這種跳出單一農業,向三產融合要效益的思路,引發了考察團的濃厚興趣。
源頭的守護:規模化種植筑牢根基。考察團來到三岔店村艾草種植基地。站在田埂上,眼前是成片長勢喜人的艾草。艾草企業負責人蘇童向考察團展示其品相:“基地的規模化、標準化管理是產品質量的生命線。統一選種、統一種植規范、統一采收,確保了送到加工廠的原料品質穩定可靠。”這片充滿生機的綠色田野,正是整個產業鏈條堅實而活力的起點。
交流互鑒,共繪齊魯鄉村新圖景。以艾草產業為“金鑰匙”,貫通種植、加工、銷售、文旅融合全鏈條,有效驅動集體增收、農民共富的“沂源模式”受到考察團關注。此次新泰考察團的來訪,不僅是對沂源艾草產業發展成效的一次實地檢閱,更搭建起兩地深化互學互鑒的橋梁。雙方圍繞特色農業產業培育、產業鏈協作、鄉村振興路徑優化等議題展開了討論,共同展望未來、合作共贏。
從家門口的共富站點到現代化的精深加工,從田間的規模化種植到充滿創意的文旅融合,沂源縣南魯山鎮正沿著這片小小艾葉鋪就的道路,扎實前行。而第一書記們,在穿針引線、鏈接資源、推動模式落地、聯結企業與農戶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和“黏合劑”角色。
這片土地上涌動的生機與活力,正是齊魯大地奮力書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的一個生動縮影。一片艾葉的共富之旅,還在繼續延伸。
值班總編:陌封 責任編輯:梓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