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黃驊港煤炭港區蓮園人工湖,李增林給魚兒喂食。河北日報記者 戴紹志攝
“快看,湖里有錦鯉!”
7月6日,記者來到黃驊港煤炭港區,剛步入生態公園——蓮園,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保障中心生態環境科副科長李增林便招呼記者去看人工湖。
清澈的湖水中,一尾尾錦鯉自在游弋,湖水泛起一圈圈的波紋。
記者俯下身,把一袋魚食撒向湖面,錦鯉擠成一團游向魚食,湖面頓時熱鬧起來。
“這里原是港區的一片建筑垃圾堆場,前些年改造成了人工湖。”李增林說,最關鍵的不是這片湖,而是湖里的水。這兒的水既不是海水淡化水,也不是市政管網水,它來自長江、珠江流域,是貨船帶來的壓艙水。
近年來,為打造綠色港口,黃驊港煤炭港區以空閑荒地、垃圾場為基礎,投資4000余萬元建設了以“兩湖三濕地”為主體的生態循環水系統。該系統各水系通過管網連接、合理調用,實現了對貨船壓艙水和含煤污水及雨水等水資源的有效收集和利用。
而蓮園,就是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湖泊用水,便來自貨船壓艙水。
“一艘從南方駛來的貨船,需要攜帶萬噸淡水進行壓艙。貨船靠泊后,將壓艙水排出才能進行裝煤作業。而壓艙水外排,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資源浪費。”李增林說,他們對淡水資源很珍惜,及時將壓艙水回收利用,變為生態用水。
為充分回收利用壓艙水,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設計了專門管道,與貨船出水口連接,將壓艙水收集至水池,再通過泵站加壓輸送到2公里外的蓮園。
僅此一項,黃驊港煤炭港區每年就可回收利用壓艙水約120萬立方米。
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黃驊港煤炭港區每年可回收利用各種水資源約450萬立方米,相當于5萬多戶居民一年的用水量,直接節省用水成本2000萬元。
充足可循環的淡水滋潤著港區內綠樹、紅花,更引來了魚兒游、鳥兒飛,將港口變成了一座鳥語花香的“海岸花園”。
微風吹拂,清澈見底的湖水泛起層層漣漪。“貨船壓艙水變為生態用水,魚兒自在游,這就是黃驊港綠色發展的有力見證。”李增林說。(河北日報記者 戴紹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