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接近達成協議,馮德萊恩再次對華釋放出強硬信號,她對中國提出了哪些要求?歐洲議會又為什么會突然對她發起彈劾投票?
隨著特朗普設下的7月9日關稅暫停截止日期臨近,歐盟正在加緊與美國進行談判。據歐盟官員透露,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6日與特朗普進行通話后,雙方正接近達成一項貿易協議的框架。
馮德萊恩對華提出的四個強硬條件
最近這段時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美歐貿易談判接近達成協議的背景下,突然對華釋放出強硬信號。她在7月8日公開表示,將在本月下旬的中歐峰會上向中國提出"重新平衡經濟關系"的要求。根據歐盟內部消息和近期動向,馮德萊恩所謂的"平衡"其實暗藏玄機,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馮德萊恩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特別是放寬對歐洲企業的準入限制。她聲稱中國的監管政策過于嚴格,導致歐洲企業在華經營困難,卻刻意忽視了歐洲企業自身競爭力下滑的事實。例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歐盟此前以"反補貼"為由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現在又要求中國允許歐洲車企以更寬松的條件進入中國市場,甚至暗示要通過"價格承諾"等方式限制中國產品的市場份額。這種"只許州官放火"的邏輯,本質上是想讓中國單方面讓利,為歐洲企業在競爭中"開小灶"。
其次,馮德萊恩盯上了中國的稀土資源,要求中方放松出口管制。她罔顧中國商務部已依法批準大量對歐稀土出口的事實,渲染所謂"中國稀土武器化"的威脅,試圖迫使中國放棄合理的資源管理政策。實際上,中國作為全球稀土生產和出口大國,一直遵守國際規則,而歐盟近年來卻在關鍵礦產領域頻繁炒作"供應鏈安全",其真實目的是想通過施壓獲取更多低價稀土資源,為自身的高科技產業和綠色轉型服務。
第三就是馮德萊恩要求中國解決所謂"產能過剩"問題,限制對歐出口廉價商品。她將中國全產業鏈優勢帶來的成本競爭力污蔑為"政府補貼",要求中國削減相關產業的產能,并接受歐盟的出口配額管理。這種做法顯然是想遏制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保護歐洲本土產業的利益。例如在鋼鐵、光伏等領域,歐盟近年來多次以"產能過剩"為由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此次馮德萊恩的要求正是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延續。
最后,馮德萊恩將俄烏沖突與中歐關系掛鉤,要求中國不得支持俄羅斯。她宣稱"中國與普京的互動將決定未來歐中關系",實際上是變相要求中國切斷與俄羅斯的經濟往來,在俄烏之間選邊站隊。這種將雙邊關系政治化的做法,不僅違背了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定位,也暴露了歐盟試圖在大國競爭中"選邊站"的心態。中國一貫主張通過對話解決爭端,馮德萊恩的這一要求顯然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
歐洲議會彈劾馮德萊恩的導火索
就在馮德萊恩對華強硬表態的同時,歐洲議會內部對她的不滿也在發酵。7月10日,歐洲議會將對一項針對馮德萊恩的不信任動議進行投票,這是10年來首次針對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彈劾程序。
此次彈劾的導火索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新冠疫苗采購中的利益輸送嫌疑。有議員揭露,馮德萊恩在2020年歐盟采購輝瑞疫苗期間,與輝瑞CEO艾伯樂頻繁私下溝通,存在繞過正常程序、優先照顧特定企業的嫌疑。盡管馮德萊恩堅稱這些短信內容"不涉及商業機密",但歐洲議會要求公開全部通信記錄的呼聲一直未得到回應。這一事件引發了公眾對歐盟決策透明度的質疑,也讓馮德萊恩陷入"官商勾結"的輿論漩渦。
2.濫用疫情后復蘇資金的指控。部分議員指出,馮德萊恩領導的歐盟委員會在分配成員國疫情后經濟復蘇資金時存在"政治操弄",例如優先向支持其綠色政策的國家傾斜資金,而忽視了一些經濟困難地區的實際需求。這種做法被批評為"將公共資金工具化",損害了歐盟內部的團結。
3.涉嫌通過非政府組織干預議會決策。有證據顯示,歐盟委員會曾資助多個環保組織,鼓勵它們向歐洲議員施壓,支持馮德萊恩提出的綠色新政和碳邊境調節機制。這種"曲線游說"的行為被認為違反了歐盟的政治中立原則,也讓馮德萊恩背上了"操縱輿論"的罵名。
此外,馮德萊恩在處理美歐貿易談判中的妥協態度,也引發了部分成員國的不滿。為了避免美國對歐盟加征高額關稅,她被指在談判中放棄了歐洲的部分利益,例如同意對飛機、醫療設備等關鍵產品征收10%的"基準關稅",并接受美國提出的"抵消機制",允許在美設廠的歐洲車企免關稅出口。這種"犧牲歐洲產業利益換取短期和平"的做法,被批評為"親美賣歐",進一步削弱了她在歐洲議會的支持基礎。
馮德萊恩困境背后的政治博弈
馮德萊恩面臨的信任危機,本質上是歐盟內部多種矛盾的集中爆發。一方面,她的"親美路線"與歐盟部分成員國的戰略自主訴求產生了沖突。例如德國、法國等國家更傾向于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而馮德萊恩卻一味追隨美國的對華強硬政策,導致歐盟在對華關系上陷入被動。另一方面,她的政策主張加劇了歐盟內部的分裂。以綠色新政為核心的改革措施,雖然符合環保趨勢,但卻讓東歐國家承擔了更多的轉型成本,引發了強烈反彈。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彈劾動議的發起者格奧爾基·皮佩雷亞來自羅馬尼亞極右翼政黨,其背后可能存在復雜的政治動機。馮德萊恩將彈劾歸咎于"極端分子和俄羅斯支持者",試圖將問題意識形態化,但實際上這反映了歐盟內部不同政治勢力對權力和資源分配的爭奪。如果彈劾投票通過,不僅馮德萊恩個人的政治生涯將終結,整個歐盟委員會也可能面臨重組,這對本已脆弱的歐盟團結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不過,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彈劾動議通過的可能性并不大。根據歐盟規則,不信任投票需要獲得歐洲議會720名議員中至少361票的支持才能生效,而皮佩雷亞僅獲得了74名議員的聯署,遠未達到多數門檻。但即便如此,這場彈劾風波已經給馮德萊恩的政治權威造成了嚴重損害,也讓她在即將舉行的中歐峰會上的談判地位更加尷尬。
對于中國來說,馮德萊恩的對華強硬姿態和歐盟內部的政治動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我們需要警惕歐盟在貿易、科技等領域的保護主義傾向,做好應對可能的制裁和反制措施;另一方面,也應看到歐盟內部并非鐵板一塊,通過加強與歐洲各國的務實合作,仍有可能推動中歐關系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