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鄧龍輝 通訊員 崔婕 孟凱 )近期,空軍第九八六醫院內科、外科連續接診全內臟反位的“鏡面人”患者,均成功實施手術。
發病率“百萬分之一”高難度復雜病例的匯集,源于醫院在精準施治與多學科診療(MDT)上展現的深厚專業積淀。這既是對患者信任的無聲回饋,更彰顯出疑難病癥多學科診療的核心價值。
醫學探索之路,唯有以扎實能力為基石,方能在各類挑戰中斬荊棘,最終托舉生命希望,亦為醫學認知創造新的可能。
來自山西的張大叔(化姓)便是一位“奇人”——他自幼便發現自己的心臟在右側胸膛跳動。進一步的檢查結果更令人驚訝:不僅心臟,他所有的臟器都發生了180°翻轉!肝臟和膽囊移居左側,胰腺和脾臟安居右側,胃腸道的布局也與常人完全相反。
正常胸部正位片
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內臟反位”,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先天發育變異,可分為部分內臟反位和全內臟反位。張大叔的情況屬于后者,所有內臟都呈反向分布,就如同正常人在照鏡子,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鏡面人”,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一。
“鏡面人”胸部、腹部CT及檢查報告
幸運的是,全內臟反位通常并不影響器官功能,張大叔的身體也一直非常健康,然而膽結石的出現打破了這份平靜。
頻繁發作的左上腹劇痛讓他苦不堪言,更令他煎熬的是求醫之路的艱難。多家醫院在了解到罕見的“鏡面”結構后,都感到解剖變異難以預計、常規操作無法適應,手術風險極高。張大叔在反復病痛與手術無門的困境中備受折磨。
6月初,又一次劇烈的腹痛折磨后,張大叔多方打聽,來到空軍第九八六醫院普通外科四病區(腔鏡外科二區)就診。吳建全副主任醫師在詳細檢查后,果斷決定實施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鏡面人”手術,每一步都是對常規經驗的顛覆。為確保萬無一失,四病區主任王博邀請醫學影像科和麻醉科聯合開展術前討論。醫學影像科利用CT數據,從冠狀位、矢狀位多角度對腹腔臟器解剖關系進行三維重建,繪制了詳盡的“鏡像地圖”。
麻醉科則精準標記手術部位、調整布局手術間設備、優化心電及有創血壓監測位置,并細化緊急處置預案。手術團隊也對可能存在的膽道與血管變異做了充分預估。
手術開始,團隊在張大叔的臍孔處切開一個不到2厘米的微小切口。腹腔鏡進入后,獨特的“鏡面世界”清晰呈現:肝臟和膽囊赫然位于腹腔左側,結石嵌頓導致膽囊充血腫大,本應位于左側的肥厚肝葉從右側垂下,遮擋了關鍵的膽囊三角區域。
在周群副主任醫師的指導下,團隊憑借對解剖變異的深刻理解和細致的腔鏡技術,克服了巨大的操作習慣障礙。左右手功能靈活互換,在狹小的單孔通道內巧妙使用輔助器械,小心翼翼地在反方向下分離粘連、結扎動脈、切斷膽囊管。最終,病變的膽囊被順利切除。
術后,護理團隊也根據張大叔的“鏡面”特點,量身定制了恢復體位、疼痛管理、并發癥預防等加速康復措施。
術后2小時,張大叔開始飲水;術后4小時,開始進食并下床活動;術后第2天,康復出院,經過美容縫合的臍部切口愈合良好。
手術的成功,不僅解除了困擾張大叔的頑疾,更充分彰顯了多學科協作(MDT)在診治罕見病例中的核心價值。
從“鏡面人生”的桎梏
到“鏡下重生”的自由
張大叔的經歷有力印證
當醫學人文關懷與技術創新協作交相輝映
便能照亮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軌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