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
文章首發于“譚浩俊”,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后臺留言。
據澎湃新聞報道,7月8日,據微信公眾號“無錫濱湖發布”,為進一步促進濱湖區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持續推動住房消費,提振市場信心,無錫市濱湖區發布進一步促進住房消費的若干措施。
其中提到,支持“蘇超”參賽球員和觀賽球迷購房。本措施發布之日起至2025年10月31日,支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對購買濱湖區新建商品住房的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參賽球員和觀賽球迷,憑參賽或觀賽等證明給予每套3萬元-5萬元的購房補貼。
初看新聞,還以為是開發商在玩噱頭,想借“蘇超”之名推銷房產,還覺得這家開發商腦子反應很快,能夠如此迅速地抓住熱點事件促銷。但是,當看完新聞,知道借“蘇超”推銷房產的不是開發商,而是政府,是政府出臺的正式文件時,內心的感覺就非常奇怪、五味雜陳了。
雖然說政府的政策也是可以依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變化情況,隨時做出調整,但是,政府畢竟不是企業,政府出臺的政策,還是需要相對穩定的,是需要公信力的,也是需要穩定市場和居民預期的。如果政府出臺的政策,也像開發商制定的銷售策略一樣,看到一種現象出現、一個事件發生,就立即出臺跟隨現象和事件的政策,那政策的穩定性就完全消失了,那企業和居民還能對政府出臺的政策予以信任嗎?還能夠按照政策做出投資和消費決策嗎?
以這次無錫濱湖區的樓市新政來看,竟然把“蘇超”也作為推銷房產的一種噱頭,那這項新政的“壽命”該是多短。這樣的政策,還怎么能夠讓居民相信樓市政策具有穩定性呢?還怎么相信政府具有公信力呢?政府不是開發商,政府應當站在公共利益角度制定政策,而不能成為開發商的代言人。像“蘇超”這樣的噱頭,只能讓開發商去利用,而不能成為政府出臺樓市政策的噱頭。
要知道,面對樓市出現的問題,輿論和公眾原本就對地方政府與開發商的關系議論很多,覺得地方政府與開發商綁得太緊,而對廣大居民關心不夠。而從過去二十多年樓市的實際情況來看,地方政府也確實扮演了過度依賴房地產的不夠正面角色,推動了房價的上漲,也推動了開發商的投機沖動,并最終給樓市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也正因為如此,中央提出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并在樓市出現持續低迷后,出臺了穩定樓市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包括放寬調控、出臺資金支持措施、優化土地供給方式、加大租賃房建設與供應等,目的就是要讓樓市步入平穩、有序、健康軌道。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就應當順勢而為,理順與開發商的關系,公平站在開發商與購房居民之間,用樓市的穩定激發廣大居民購房的熱情,提升購房者購房信心,而不是繼續扮演開發商的代言人。
很顯然,像將“蘇超”作為噱頭寫入政府樓市新政的行為,是典型的開發商行為、企業行為,而不是政府行為。而廣大居民能夠看到的,政府仍然與開發商站在一邊,而沒有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處理問題。如此,不僅不會購房,反而會堅定不購房的信心。即便是準備購房的,也會因為類似政策的出臺,打消購房的念頭。在他們看來,就算政府不是與開發商一頭,能把“蘇超”作為噱頭寫進政府的政策之中,說明樓市的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地方政府的壓力巨大,繼續等待觀望,房價仍有很大下跌空間。也就是說,“蘇超”進入樓市新政之中,起到了是相反的作用與效果。那么,地方政府想到這一點了嗎?
實際上,無論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都已經習慣了市場低迷,也都在心理上逐步趨于穩定。此時此刻,政府出臺的樓市政策,更多的應當是激勵開發商與購房者的信心,而不是扮演推銷房產的角色。如果地方政府扮演推銷房產的角色,只能讓房地產市場更加低迷,讓廣大居民的購房信心更低,甚至把剛剛有點恢復的購房信心重新打回到低迷狀態。因此,希望無錫濱湖新區能夠取消這項政策,而是留給開發商去使用。政府出臺這樣的政策,真的很可笑,也很短視,是沒有長遠眼光、全局意識的表現。
今日頭條 | 搜狐 | 一點資訊 |
新浪頭條 | 大魚號 | 雪球 |
百家號 | 東方財富 | 智云平臺 |
京東金融 | 小紅書
作者|譚浩俊
微信|thj19881007
微博|譚浩俊微財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