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重慶市奉節縣興隆鎮友誼村,住了5年多的安置戶劉先生雙手微顫,接過剛打印且余溫未退的不動產證書,反復摩挲著封面:“盼了5年,這紅本本終于攥在自己手里了!”這場由奉節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開展的首批興隆鎮安置房上門集中辦證服務,讓興隆鎮的271戶安置家庭迎來曙光。
歷史沉疴中的“破壁突圍”
興隆鎮友誼村安置房建設于2012年,共計12幢,涉及安置271戶,2020年實施安置,因建設時承建單位擅自改變規劃,未能辦理首次登記,導致安置戶一直無法辦理分戶。“有房無證”嚴重影響了群眾落戶、入學、資產盤活等,安置戶們常年奔波在辦證路上。
2024年,在奉節縣紀委監委推進不動產“登記難”問題化解專項行動中,奉節縣政府再次出臺化解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登記難”的政策文件,本著群眾“無過錯”的事實,對興隆鎮友誼村安置房建設業主違規建設實施處罰后,對合規面積進行規劃核實,并快速辦理首次登記,破解問題。奉節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作為牽頭部門,組織興隆鎮、建設業主等單位召開群眾會,宣講政策、結算銷號,靠前指導分戶辦證資料,為分戶辦證掃清障礙。
無網斷電中的“硬核服務”
6月27日這天是為群眾辦理分戶的時間,一大早,興隆鎮不動產登記受理點就聚集了100多名辦證群眾,工作人員井然有序地為群眾辦理證書,網絡技術人員也嚴陣以待,為這次“窗口進村”護航。
據了解,興隆鎮地處偏遠,離縣城90公里,公交車單程需2個小時,大多數安置戶外出務工,留守的多是年邁的老人,不方便到城區辦證。為將辦理窗口移到安置戶家門口,奉節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興隆鎮搭建不動產登記專網平臺,接通登記專網、配備電子簽批屏,實行受理、審核無紙化,讓信息“跑路”,群眾“不跑腿”。面對辦理過程中的突發停電,工作人員攻堅克難,啟用柴油發電機并成功接通電源。最終,首批安置房上門集中辦證共計完成82戶,業主均現場拿證,平均辦理時長不超過20分鐘。
長效機制中的“解舊防新”
安置房是不動產“登記難”中難啃的“硬骨頭”,土地權屬手續缺失、建筑合規性障礙、責任主體缺位是安置房辦證難的“三座大山”。如何破局?在不突破法律紅線的基礎上,創新路徑化解歷史積案勢在必行。奉節縣政府出臺化解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登記難”的政策文件,明確建立化解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登記難”的長效機制,通過政策擴容、流程再造、容缺受理、極簡審批、監督推動、下沉服務等措施逐步消化清零。同時,“解決舊賬”也要“預防新賬”,建立源頭防控機制,從審批到建設再到登記要形成制度閉環,加大監管力度,大力推進“一碼管地”“交房即交證”等政策,杜絕產生新的歷史遺留問題。
興隆鎮首批安置房的成功辦理是奉節縣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縮影,也是妥善解決不動產“登記難”的真實寫照。從2020年入住到2025年領證,這場從“憂居”到“優居”的長跑,在“柴油機發電也要當天發證”的韌勁中抵達終點,翻開這“紅本本”,里面正記錄著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的踏實與溫暖。
上游新聞 譚柯 實習生 楊曄通訊員 唐寧夢 陳登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