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點:專注靈魂世界心理成長
15
01 童年的糖,甜了一輩子
朋友阿杰講過一個故事:
他5歲那年,不小心打碎了媽媽最愛的花瓶。害怕責罵的他躲在房間里發抖,直到媽媽推門進來,沒有怒吼,而是蹲下來問他:“手有沒有被劃傷?”
確認他沒事后,媽媽撿起碎片說:“你看,花瓶碎了就拼不回來了,但我們可以一起畫一個新的。” 那天下午,母子倆在紙上涂鴉,畫了一個歪歪扭扭卻獨一無二的花瓶。
30年后的今天,阿杰已是知名設計師。每當遇到挫折,他總會想起那個午后——原來犯錯可以被溫柔接納,破碎的東西也能變成新的創作。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情感庫存”:童年積攢的溫暖、安全感、被接納的體驗,會成為成年后應對壓力的“心理資本”。
那些在愛里泡大的孩子,即使日后遭遇風雨,骨子里的安全感也會托住他們。
02 幸福童年的“三顆種子”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童年是人格發展的根基期。那些能被童年治愈的人,往往在生命早期種下了三顆種子:
① “我值得被愛”的底氣
知乎上有個提問:“從小被無條件愛著是什么體驗?”
高贊回答是:
“就像心里住進了一個小太陽,以后無論走到多黑的地方,都知道有光等著自己。”
紀錄片《人生七年》跟拍了一個叫尼爾的男孩。他7歲時在倫敦郊區奔跑,鏡頭里的他眼睛發亮:“我媽媽說我以后可以當宇航員!”盡管后來他經歷失業、流浪,但中年時仍能振作起來當議員——因為童年的愛給了他“人生總會變好”的信念。
② “世界很安全”的信任感
神經科學發現,童年時期如果養育者能及時回應需求,孩子大腦會發育出更健康的壓力調節系統。
作家三毛曾在《稻草人手記》里回憶:小時候夜半驚醒哭泣,父親總會立刻開燈,把她摟在懷里哼歌。這種“隨時會被接住”的安全感,讓她后來即使流浪撒哈拉,也始終保持著對世界的熱忱。
③ “快樂可以很簡單”的感知力
幸福童年未必需要物質豐盛,而是培養孩子從微小事物中獲得快樂的能力。
一位網友分享:小時候家里窮,但媽媽常帶她在雨后找蝸牛,用舊報紙折船比賽。
如今她年薪百萬,卻最懷念“和媽媽分一根老冰棍”的下午。這種能力,讓成年后的她不易陷入“追求更多”的焦慮。
03 童年的傷,可以被愛改寫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有幸擁有完美童年。但心理學中的“代償修復”理論指出:只要在成長過程中遇到足夠的“矯正性體驗”,大腦仍能重建安全感。
案例:
小A父親酗酒,但大學時遇到總夸他“做得不錯”的導師,逐漸走出自卑;
女孩B從小被否定,結婚后丈夫常對她說“你這樣就很好”,慢慢學會自我接納。
正如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所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如果你童年有缺憾,試著主動尋找或創造這些體驗——
結交能肯定你的朋友
記錄“今天我被溫柔對待”的瞬間
養一只見到你就搖尾巴的狗
04 現在開始,做自己的“好父母”
“治愈童年”不是回到過去,而是把曾經缺失的東西,現在送給自己。
你可以:
每天做件“寵自己”的小事(買一束花/允許自己發呆半小時)
改寫內心批判的聲音(把“我又搞砸了”換成“這次我知道了…”)
建立新的情感聯結(每周和讓你放松的人吃頓飯)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說:“我們畢生都在尋找童年體驗的印證。”
那些被童年溫暖過的人,身上往往有種特質——
他們跌倒時不會恐慌,因為記憶里有雙手扶起過他們;
他們敢對世界敞開心扉,因為很早有人教會他們:“你值得被好好對待。”
幸福的童年不會讓一生無風無浪,但它會在你心里種下一盞燈。
當黑夜來臨,你知道光就在那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