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為保護隱私,文中案例均隱去個人信息且經過加工,請勿對號入座!
生活中,你會發現有的人很從容,什么事都不著急,頗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氣魄。
也有的人總是很焦慮,為了各種事擔心。
我之前做教培時,小Q爸爸,在某國企上班,他對孩子的教育態度特別放松。他認為:孩子有自己的發展,無論當下是淘氣還是學習不好,都無所謂。
與之相反,媽媽作為一名學校教師,就經常焦慮:孩子上小學前還沒掌握10以內加減法;還不會握筆……
他們和普通家庭一樣,沒有什么強力的人脈圈,也沒有超高的收入,為什么爸爸會有這樣的從容呢?
他說:“從小我爸就是這么教育我的,沒有逼我做過什么。我閨女長大了,能成事兒我高興,做個普通人守在我身邊也不錯。”
他好像和現在普遍“內卷”的教育環境背道而馳,但我相信,正是因為他這份從容,也會讓他有更多時間去感受生活。
從心理動力學角度來看,具有松弛感的人,不會因為焦慮過度依賴防御機制,如隔離、理智化、壓抑等。
更直白地說:松弛感可以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敢于展現真實的自己,不會因為“我應該”而懊惱、內耗。
人本主義大師羅杰斯說:“我們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p>
小Q爸爸或許不懂心理學,但他無意中踐行的“不逼迫”互動,恰恰滿足了孩子“真實自我被接納”的心理需求。
松弛感到底是什么?
松弛感,是一個網絡流行語,入選“2024十大流行語”一般指面對壓力時從容應對、善待自己、不慌張、不焦慮、不內耗的心理狀態。
首先明確一個觀點:松弛感這個詞雖然近兩年開始流行網絡,關于松弛感的內容也有很多,但松弛感不是學來的,也不是能模仿出來的。
那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狀態,是人格特質的一部分。
例如:任素汐在《樂隊的夏天》第三季中與瓦依那合唱《大夢》的場景。
瓦依那是一支來自鄉野的樂隊,他們聚起來是樂隊,散開來就是農民。他們擅長用歌曲敘事,與任素汐訴說感的演唱風格不謀而合。
最精彩,最打動我的部分是在歌曲結束之后,任素汐與那英的對話。
那英問任素汐:“在歌曲的最后,你是真的哽咽了還是加了一點點東西?”
任素汐的回答充滿了松弛和幽默:“我控制不住了,我這人沒什么準頭?!?/p>
面對天后級的那英,沒有一點緊張,反而能調侃幾句,用幽默化解自己演唱時的情緒失控,這種臨場能力,不是模仿誰就能學來的。
一首《大夢》讓那英感慨:“自己被歌詞打動到了。什么焦慮呀!活好當下,這是真的,這種感覺真好。”
任素汐回應說:“當你四十八的時候,看你三十八的問題,不是問題;五十八的時候覺得四十八的不是問題;到了八十八的時候,覺得一切都不是問題。所以現在你的問題還是什么問題呢?”
面對權威,也能如此坦然地對話,這份從容里是自我認同感的深度扎根。
當一個人內心確信“我的觀點值得被聽見”,便無需通過迎合或對抗證明存在的價值。
就像根系深植大地的樹木,哪怕狂風過境也能保持枝干的舒展。
松弛感的心理基礎
在兒童早期(0-8歲),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往往被賦予了理想化特質,如無所不能、永遠正確,這種理想化的投射是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
當父母以共情性回應接納孩子的脆弱時刻,如哭泣、恐懼或挫敗感,他們實際上在為孩子提供"恰到好處的挫折體驗"。
這種體驗既不完全滿足孩子對"全能保護者"的幻想,如立即解決所有問題,又通過情感鏡映傳遞著重要信息:"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值得被認真對待"。持續的心理滋養使孩子逐漸將對“外在保護者”的理想化投射,轉化為內在的安全型依戀。
當孩子內化這種"足夠好的養育者"形象時,會形成穩定的自我認知:我的價值不依賴于完美表現,而是基于存在本身被接納。
相反,如果孩子不被允許表達脆弱,理想化客體需求長期未被滿足可能會陷入兩種極端:
1、過度理想化權威:將權威視為不可挑戰的象征,通過絕對服從換取安全感,但喪失了自主性。
2、徹底否定權威:因為對父母的理想化破滅走向叛逆,反抗一切權威,但底層仍然是對“被保護”未完成的期待。
養出從容娃的兩個關鍵互動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說:“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p>
這句話的隱喻是:父母親自身的人格狀態,是對孩子產生影響的底層邏輯。
所以,父母親具備松弛感和從容不迫的狀態,才能養出不急不躁的孩子。
如果你平時容易緊張、內耗,不妨從這幾個方面審視自己:
1、識別理想化投射:當對權威產生絕對化評價時,如老板永遠正確,需要反思這是否源于早期未處理的依賴需求。
2、批判性接納的能力:在尊重權威經驗的同時,保持獨立思考,如這個方法有效,但是否真的適合我的情況?
3、建立內在評價標準:通過自我反思與成就記錄,如我成功解決了上次的危機,減少對外部認可的依賴,從而在權威面前保持松弛與自信。
總之,松弛感的核心是:自我認同,生活中能少一些應該、少一些標準、少一些評判,松弛感會不請自來。
除了父母親自身的人格成長之外,親子互動中的兩種回應或者說滿足孩子以下兩種需求,是培養從容娃的關鍵:
1、鏡映需要
鏡映,是個體通過他人的反應來感知和認識自我。
這種感知和認識過程類似于鏡子中的反射,即個體通過他人的態度和反饋來形成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
更為直白地說:鏡映是指個體心理體驗到的感受,是養育者給予的反應,也是養育者給予的確認和映證。
當孩子遭受挫折,如成績差、比賽失利、未完成某項任務等,會通過語言或非語言(表情、動作)傳遞難過的信息。
①這么差,有什么難過的?---這是指責,沒有回應。
②我看到你很難過,因為......你真的盡力了,媽媽看到了,他們......這是過度反應。
③是的,我看到你很難過---不疾不徐,眼神低垂看著孩子,這是恰當的回應。
如果,孩子可以從家長那里獲得鏡映,更加確信自己能行,便會朝著勇敢和更好的適應性發展。
2、理想化需要
孩子眼中的父母是無所不能的,非常強大的;孩子希望和一個強大、有力的人在一起;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將父母視若神明。
當孩子遭受挫折、困難后,感到絕望之前,依然可以依靠父母的力量及時解決,就滿足了孩子理想化的需要。
就好像是一個人獨自走在深秋的雨中,突然有人給自己撐起了一把傘。
結語: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生活的挑戰,擁有那份難能可貴的松弛感。
松弛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學來的技巧,而是源自內心深處的自我認同與接納。松弛感的培育,也從來不是一套標準化流程,而是父母用自身的從容為孩子搭建的心理安全屋。
父母在親子互動中,不僅要成為孩子的“鏡映者”,用共情與理解回應孩子的每一次脆弱與挫??;更要成為孩子的“理想化對象”,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堅實的支持與依靠。
寫在最后:相比較于十幾年前,現在的焦慮、急躁、壓力,甚至是戾氣好像都比以前重了很多,我想普通人都能感受到。
一部分有社會環境對我們每個人心理狀態的影響,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我們個體對獲取信息的加工。
希望這篇內容能給你帶來新的認知和感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