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西頻道
地處晉、陜、蒙三省交界處,黃河中游在此形成“S”形大彎,一河、一曲,山西忻州河曲因此得名。
盛夏時節,黃河岸邊,鳥語和鳴;阡陌之間,青山環抱。
黃河流域河曲段。人民網 張超寧攝
曾幾何時,這一片土地溝壑縱橫、風沙肆虐、災害頻繁。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展覽·河曲館,工作人員用一組數據描繪著當時環境的惡劣:“1940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080平方公里,占縣域總面積的81.3%,森林覆蓋面積只有0.3%。”
山光、水濁、田瘦、人窮。“平地少、陡坡多,盼雨又怕雨,雨不來沒水,雨一來田地卻成了跑土、跑水又跑肥的三跑田,根本沒法生活。”
“難道再去走口外,討生活?”
不!一代代河曲人接續奮斗,戰風沙、治流域。
“你看這張照片,為了治理新堯溝,苗混瞞一家吃住在工地。”解說員呂抒燃告訴記者,河曲先后涌現出造林護岸、領路建社的賀六十九,提出“生前造林、死后看樹”的苗二滿紅,治爛河灘、建米糧川的王海元等一批植樹種綠的先進人物。
2023年,隨著山西“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啟動,河曲縣把沿黃生態環境治理作為關鍵之舉,對黃河流域河曲段進行切片分塊,梳理水污染治理存在的短板和問題,組建10個專項工作組,全方位、一體化推進河流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先后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壩1426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73.36平方公里。
田巨峁村,一個昔日溝深坡陡的小山村,通過大力實施生態修復與特色產業發展,不僅高標準完成了7.5公里的通道綠化與8000畝的荒山造林,更在整溝治理后實現了整村搬遷。
“過去我們這里都是荒山禿嶺,一下雨就水土流失嚴重。”田巨峁村的村民李大爺回憶起過去的情景,不禁感慨萬千,“現在可不一樣了,你看這山,這水,這林,都是我們這些年一點一滴努力換來的。”
山西省重點保護鳥類文須雀。郭耀庭攝
“山青了,水綠了,河曲還有了自己的天鵝湖。”呂抒燃介紹,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工程,河曲縣成功打造了黃河濕地公園、沿黃綠色生態長廊等生態景觀,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也吸引了各種野生動物在此棲息。
記者來到河曲黃河濕地公園,各種鳥鳴不絕于耳。目前,這里有黑鸛、遺鷗、白尾海雕、白枕鶴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4種,天鵝、鴻雁、白琵鷺等二級重點保護鳥類20種,濕地鳥類占山西濕地鳥類種類的70%以上。
“天鵝對生長環境要求很高,需要水質好、空氣好、食物豐富的優質環境。”呂抒燃笑著說,“挑食”“講究”的天鵝們連續幾年“落戶”黃河濕地,正是河曲縣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的印證。
唐家會積極鼓勵、引導村民發展大棚種植。人民網 張超寧攝
好風景也帶來好“錢”景。
沿著黃河旅游公路一路向南,便是忻州市河曲縣唐家會村。依托黃河文化、生態等優勢,村子搞起了玫瑰觀賞園、鮮食采摘園、設施農業示范園等,年穩定收入180萬元以上。
“以前我們村是純農業村,村民們并不富裕。現在,一天單門票收入也有五六千塊。”唐家會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張永貴的話里充滿驕傲,“鄉村特色旅游已經成為我們村的支柱產業。下一步,我們要和旅行社合作,一起壯大旅游經濟。”
如今,以綠為底色的璀璨畫卷還在延展。河曲正大力推進西口古渡、臨隩公園、黃河濕地公園、彌佛洞等景點打造,夯實沿黃農文旅融合發展,加快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用綠水青山敲開經濟發展新大門。(馬立明、桑莉媛、麻潞、趙芳、盧鵬宇、董童、張超寧、馬夢迪)
點擊進入專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