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俄羅斯經濟實力稍顯遜色,其全年 GDP 尚不及我國廣東省,然而,在五常國家中,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仍能位列前三。
之所以會如此割裂,是因為蘇聯給俄羅斯留下的遺產實在是太豐厚了。
蘇聯解體時,其陸軍實力依舊能稱霸一方,雖海軍遜于美國,但也緊隨其后,位居第二。
可令人尷尬的是,蘇聯時期總計建造了 9 艘航母,緣何俄羅斯僅繼承了 1 艘?
一、莫斯科級急流勇退
首先,我們要把時間撥回到冷戰時期。
那個時候,冷戰兩大巨頭——蘇聯和美國之間的競爭不僅局限于陸地和空中,海洋同樣成為了他們較量的重要戰場。
蘇聯大力發展航母,是為了與美國在全球海洋上的控制力相抗衡,尤其是在遠洋投送能力和核威懾方面不甘落后。
蘇聯一共造了9艘航母,但這里的“航母”可和美國的尼米茲級、福特級不太一樣。
蘇聯更喜歡稱它們為“載機巡洋艦”,不僅能搭載戰機,還能發射導彈,這可能也是為什么蘇聯航母的形象總是顯得又大又笨重。
正所謂龍生九子,子子不同,蘇聯的這九艘航母在解體都經歷了什么呢?
蘇聯的航母以1123型航母為最早的開端,嚴格來說,1123型并不是如今意義上的航母,而是兩棲攻擊艦的先祖,主要是為了反潛作戰而設計。
它們沒能等到航母家族的繁榮時期,先后于1993年和1995年被拆解。
1123型航母的老大莫斯科號和老二列寧格勒號雖然名義上算是航母,但更像是個試水的階段產品,它們在蘇聯解體后,沒有太多存在感,輕輕松松就“退休”了。
二、基輔級的奇幻漂流
接下來就是基輔級,這是真正讓蘇聯在航母領域邁出了一大步的作品。
基輔級航母不僅是蘇聯載機巡洋艦概念的進一步發展,更是蘇聯試圖在遠洋與美國航母戰斗群對抗的嘗試。
當時,美國海軍已經擁有強大的航母編隊,而蘇聯則希望通過基輔級實現自身在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戰略存在。
蘇聯解體后,這些航母的命運也是各不相同。
昔日的老大“基輔”號已售予中國,搖身變為航母主題公園,為游客呈上航母一日游的特色服務。
想想曾經威風八面的蘇聯海軍戰艦,現在卻變成了供人觀光的景點,不禁讓人唏噓。
而“明斯克”號也沒好到哪里去,它也被賣到中國,最后落戶深圳,同樣變成了一個旅游景點,后來甚至還因為經營不善被拍賣,比基輔號還要慘。
明斯克號
至于“新羅西斯克”號,它的結局就比較簡單粗暴,直接被拆解了,徹底結束了它在海上的生涯。
而“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倒是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穢土轉生”,印度看中了它,把它改裝成了“超日王”號,成了印度海軍的寶貝。
戈爾什科夫號
三、“老爺車”用三代,海權夢碎
說到蘇聯航母家族中最有名的,那當然是“庫茲涅佐夫”號了。
這艘航母是目前俄羅斯唯一的獨生子,承擔起了整個俄羅斯航母的門面擔當。
但這艘航母可沒少讓俄羅斯受罪,就像一個早就該退休的老大爺,硬生生被綁在工位上一樣,時不時就會鬧點情緒。
庫茲涅夫海軍元帥號
自從蘇聯解體后,“庫茲涅佐夫”號就沒少出幺蛾子。
其實在冷戰期間,蘇聯的海軍實力雖然在潛艇部隊上具備一定優勢,但在航母力量上與美國仍有明顯差距。
因此,作為唯一的現役航母,“庫茲涅佐夫”號一直承擔著填補這一差距的艱巨任務。
鍋爐壞了、航行時冒黑煙、維修時失火、船塢沉沒……總之,事故頻發。
盡管如此,它依舊是俄羅斯海軍的唯一航母,所以無論它有多少毛病,俄羅斯都得把它修好。
可以說,“庫茲涅佐夫”號就像一臺總是拋錨的老爺車,雖然不怎么靠譜,但家里就它一輛,只能修了又修。
蘇聯解體之際,蘇聯海軍那雄心勃勃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仍在船塢中處于建設進程之中。
這艘航母原本是要與美國的核動力航母一較高下的,結果還沒完工就迎來了蘇聯解體,經濟崩潰的俄羅斯根本無力完成它,只好無奈地將其拆解。
可以說,“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見證了蘇聯海洋霸權夢的最終破滅。
四、“瓦良格”的環球旅行
最后,我們來說說“瓦良格”號。這艘航母的故事最具傳奇性。
從烏克蘭的造船廠下水后,由于蘇聯的解體,它一直沒有完工,最后被中國以“廢鋼鐵”的名義買下。
瓦良格號航空母艦
當時的故事也頗具戲劇性,拖船帶著“瓦良格”號穿越黑海和地中海,經過重重阻礙,最終來到了中國。
歷經一系列改造,“瓦良格”華麗轉身,化作中國海軍的首艘航母——“遼寧”號,開啟了嶄新的征程,為我國海防增添強大力量。
這就是歷史的巧合,曾經的“瓦良格”號在蘇聯時期被寄予厚望,結果因為蘇聯解體而險些淪為一堆廢鐵,最后卻在異國他鄉實現了中國人的航母夢。
比起他的那些兄弟的,瓦良格號是幸運的,在輾轉多個國家后,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舞臺。
遼寧號航空母艦
五、俄羅斯養不起航母了
總的來說,蘇聯一共造了9艘航母,而俄羅斯最終只分到了“庫茲涅佐夫”號,剩下的航母則被拆解的拆解,賣掉的賣掉,令人唏噓。
如今的俄羅斯海軍雖承繼諸多蘇聯遺留之物,但其整體實力相較當年的蘇聯,已相差甚遠,難以相提并論。
當時如果不是剛解體之后,俄羅斯窮得蕩氣回腸,相信這些航母還能再服役很久。
在航母力量方面,俄羅斯僅有一艘老舊失修的“庫茲涅佐夫”號,而其余五常國家的海軍在多個方向均有顯著進展。
在浮動船塢上維修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相較而言,美國坐擁 11 艘核動力超級航母,由此構建起絕對的海上霸權。
中國正全力加快航母艦隊的發展步伐,已擁有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同時還在積極建造更多航母,以鞏固海防力量。
英國坐擁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規模雖不大,然技術頗為先進。
法國擁有一艘名為“戴高樂”號的核動力航母,其具備在全球進行部署的強大能力。
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
在五常中,俄羅斯的海軍實力更多依賴于強大的潛艇部隊和導彈巡洋艦,但在航母方面的劣勢十分明顯。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承接了諸多蘇聯遺產。然而,在航母領域,狀況卻甚為尷尬。
就俄羅斯未來的海軍發展而言,其擴充航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由于經濟制裁和有限的財政預算,俄羅斯在未來的可預見時期內,很難再建造新的大型航母。
經濟窘迫、戰略收縮,再加上維護航母的高昂費用,導致俄羅斯只能勉強維持“庫茲涅佐夫”號這一艘“獨苗”。
蘇聯也曾經做著海洋霸權夢,只不過這一切最終在解體之后化為泡影。
而那些曾經威風凜凜的航母,如今要么成為旅游景點,要么被改頭換面,要么干脆和蘇聯一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目前,俄羅斯的海軍發展重點更多地放在核潛艇、導彈巡洋艦以及沿海防御力量上,以確保在本土周邊海域的控制力,而航母的地位則顯得有些尷尬。
這凸顯出俄羅斯于海軍現代化進程中遭遇的重大挑戰。相較中美,其在航母領域的差距或許會不斷拉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