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條令人痛心的新聞:一位30多歲的男子,頂著中午的大太陽跑步鍛煉,結果突發熱射病,雖然發現后送醫搶救,但最終還是沒能挺過來。
烈日灼燒大地,熱浪滾滾而至,"熱射病"這個隱形殺手也隨之悄然現身。熱射病絕非普通中暑,它是人體溫度調節機制徹底崩潰的結果——核心體溫如失控般飆升,突破40℃大關,伴隨意識模糊、抽搐乃至多器官衰竭,死亡率令人心驚。高溫,正是這場致命危機最直接的推手。
為何在酷暑中,身體會驟然陷入如此險境?
* 體溫調節失靈:持續高溫下,身體散熱機制不堪重負,尤其當環境溫度高、無風時,汗液蒸發困難,體溫便一路失控飆升。
* 水分與鹽分告急:大量出汗若未能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鹽分與礦物質),身體如同干涸的田地,循環血量銳減,散熱功能瀕臨癱瘓。
* 脆弱人群防線薄弱: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以及高強度戶外勞動者,體溫調節能力弱,在熱浪沖擊下更易失守。
高溫天氣,這些禁區務必繞行:
1.硬扛烈日做戶外運動: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紫外線最強、氣溫最高時段,非必要堅決避免長時間暴曬于戶外。
2.驟熱驟冷貪涼一時:劇烈運動后,馬上喝下冰水或者沖洗冷水澡,極易刺激皮膚和腸胃,造成熱量被鎖,不利水分吸收與散熱。
筑起科學防暑屏障:
* 主動飲水,少量多飲:別等口渴!定時補充水分,出汗多時選用淡鹽水或含電解質飲品。觀察尿液顏色,保持清亮淡黃為宜。
* 穿著透氣,巧用裝備:選擇淺色、寬松、透氣的棉麻衣物。必備寬檐帽、太陽鏡,配合高倍數廣譜防曬霜(出門前30分鐘涂抹,每2小時補涂)。
* 智慧安排戶外活動:戶外工作或活動盡量挪至清晨或傍晚。若無法避免,務必督促戶外工作者落實輪換休息與強制補水制度,嚴防體力透支。
* 環境降溫,通風優先:空調溫度建議設在26℃左右,避免直吹。開空調也要定時開窗通風,或搭配風扇使用促進空氣流通。
* 高危人群,重點防護:確保老人、兒童所處環境涼爽通風;提醒慢性病患者遵醫囑并密切留意身體狀況。
熱射病是酷暑最兇險的警告信號。避開高溫禁區,主動構筑科學防線,絕非小題大做——每一次對規則的遵守,都是對生命最堅實的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