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艷紅 于維海 通訊員 王春晶
引言:在時光褶皺里裁剪光明
80歲的陶淑芹坐在工作臺前,空氣中彌漫著魚皮特有的咸腥味與松木的清香,她指尖輕撫著一幅《赫哲漁獵圖》魚皮畫。鱘魚皮的紋理在燈光下泛著琥珀色的光澤,細膩而富有質感。“你看這魚鱗的層次感,得用三種不同的魚皮疊貼。”她輕聲說道,眼神中透著專注與深情,仿佛那魚皮畫中蘊含著無盡的故事。
說著,她拿起剪刀在紅紙上輕盈游走,轉瞬之間,一朵傲雪的達子香便躍然紙上。“剪紙是刻進骨頭的鄉愁,魚皮畫是與民族對話的密碼。”她緩緩開口,話語中滿是對這兩項傳統技藝的深刻理解。從滿族剪紙的傳承人到赫哲魚皮畫的革新者,從印刷廠女工到省級非遺大師,陶淑芹的人生如同手中的剪紙,在折疊與剪裁間,綻放出歲月的華彩。
第一章 滿族老宅里的剪紙啟蒙
火炕上的文化基因
1946年,陶淑芹出生于佳木斯市郊區的一座滿族老宅。青磚灰瓦的院落,承載著她童年的記憶。冬日的火炕,是家中最溫暖的地方,也是她剪紙藝術啟蒙的搖籃。
母親坐在炕頭,用凍紅的手指捏著剪刀,在糊窗紙上剪出“鹿銜靈芝”“蓮生貴子”等精美的紋樣。碎紙屑像雪花般落在粗布圍裙上,母親卻渾然不覺,專注于手中的創作。“我娘說,滿族姑娘的嫁妝里,必得有親手剪的‘喜花’,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陶淑芹回憶道,眼神中透著對母親的懷念。
孩童時期的陶淑芹,常趴在母親膝頭,目不轉睛地看著剪紙。母親指尖的“鋸齒紋”如梳齒整齊,“月牙紋”似彎月柔美,最神奇的是“拉花”——一張紙對折數次,剪刀上下翻飛,展開竟是連貫的花鳥長卷。這奇妙的變化,在小淑芹心中種下了藝術的種子。
“有次我偷拿母親的剪刀,把作業本剪成了‘抓髻娃娃’,被父親罵了一頓,母親卻偷偷塞給我半塊苞米餅子。”回憶起這段趣事,老人眼角泛起笑意。她從樟木箱底取出一本泛黃的《滿族剪紙圖譜》,扉頁上“母親遺珍”四個字雖已模糊不清,但承載的情感卻愈發深沉。
印刷廠里的秘密花園
1964年,陶淑芹中專畢業后進入佳木斯印刷總廠,成為一名鉛字排版工人。轟鳴的機器聲、忙碌的工作節奏,并未磨滅她對剪紙的熱愛。在車間角落,她辟出一方“秘密花園”。
她用廢舊的宣傳單邊角料練習剪紙,午休時躲在倉庫后門雕刻樣稿。“那時候工友們笑我是‘不務正業’,只有我知道,每一刀下去,都是對心中熱愛的朝圣。”陶淑芹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堅定。
特殊年代里,她的剪紙風格從花鳥轉向寫實。《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刻畫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場景,《工業學大慶》以齒輪與麥穗為元素,線條剛健如鋼。這些帶著時代烙印的作品,被工友們悄悄貼在宿舍櫥窗、工具箱蓋上,為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有個老師傅退休時,偷偷把我送他的‘五谷豐登’剪紙縫在鋪蓋里,說要帶回家給孫輩看。”陶淑芹笑著說,仿佛又看到了那位老師傅的笑容。
第二章 剪紙研究會的拓荒者
從質疑聲中誕生的藝術陣地
1992年,46歲的陶淑芹做出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抉擇:成立佳木斯市剪紙研究會。當時,社會對民間藝術的認知較為狹隘,停留在“過年貼窗花”的層面。有人質疑:“剪紙能當飯吃?”面對這些質疑,陶淑芹沒有退縮。
她攥著東拼西湊的2000元啟動資金,在文聯的舊倉庫里辦起了首場培訓班。“第一天來了三個學員,第二天五個,到第七天,屋里擠滿了六十多人,有工人、教師,還有背著孩子的農婦。”陶淑芹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
研究會初創期,她白天在印刷廠上班,晚上挨家挨戶走訪剪紙藝人。她帶著錄音機,記錄老人們口述的剪紙口訣:“李奶奶說‘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王大爺教我‘陽剪紋線相連,陰剪線線相斷’,這些都是要失傳的寶貝啊。”她將這些散落民間的剪紙技法系統整理,編寫出《佳木斯民間剪紙技法教程》,成為當地剪紙愛好者的“教科書”。
十年磨一劍的破圈之路
2002年,陶淑芹帶領研究會首次參加黑龍江省民間民俗博覽會。參展前一晚,她和會員們在地下室趕制作品,累了就趴在桌上打盹,剪刀還攥在手里。那份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支撐著他們度過了一個個艱苦的日夜。
當《東北八大怪》剪紙系列展出時,圍觀者紛紛驚嘆于“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著大煙袋”等民俗場景的鮮活呈現。“有個沈陽來的學者說,我們的剪紙是‘活著的東北民俗史’。”陶淑芹自豪地說道。
此后十年,研究會作品連續斬獲省級以上獎項37項。2008年,長達12米的《冰雪大世界》剪紙長卷在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展出。為了呈現冰燈的剔透感,他們試驗了二十多種紙張,最后選用了宣紙和云母片混合壓制的特殊紙材。作品以“層疊剪”技法,將冰燈的晶瑩剔透展現得淋漓盡致,觀眾湊近甚至能看見冰滑梯上孩童的睫毛。
第三章 魚皮畫的跨界突圍
赫哲文化碰撞出的靈感火花
2006年,陶淑芹在堂嬸家偶遇赫哲族魚皮衣,被魚骨刺繡的“烏日貢”圖案深深震撼。“那些用大馬哈魚皮縫制的衣服,鱗片排列如鎧甲,紋樣里藏著薩滿文化的密碼。”她回憶道,眼中閃爍著靈感的光芒。
她突發奇想:能否用剪紙技法創作魚皮畫?然而,首次嘗試便遭遇挫折。未經處理的魚皮曬干后硬如皮革,剪刀根本無法穿透;用熱水軟化卻導致魚皮縮水變形。面對這些難題,陶淑芹沒有放棄。
她在廚房支起“實驗室”,把魚皮放入缸中,用皮硝等化學物品浸泡3-5天,經過發酵、繃板晾制。她反復試驗上百次,不斷調整配方和工藝,終于成功研制出無味、可永久保存的魚皮畫原材料。“那段時間,家里到處都是魚皮的味道,但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把這件事做成。”陶淑芹堅定地說。
從廚房到國際舞臺的逆襲
2007年哈爾濱國際經貿洽談會,陶淑芹帶著忐忑的心情,展出了首批魚皮畫。《赫哲族婚禮》系列中,新娘頭飾用鰉魚皮雕刻,裙擺以鱘魚皮疊貼出波浪紋,在燈光下折射出珍珠母貝的光澤。日本客商山田一郎駐足良久,當場簽下訂單,并贊嘆道:“這是東方的畢加索!”這次成功,讓陶淑芹意識到,傳統工藝必須與現代設計結合,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圖片加載中…
她將滿族剪紙的“鏤空技法”與赫哲魚皮的“拼貼工藝”融合,創作了《松花江四季》系列。春季,她用淺色魚皮表現江水解凍的波光;冬季,以深色魚皮搭配銀箔呈現冰雪反光。2010年,該系列作品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委會評價:“在民族工藝的跨界中,找到了傳統與現代的最佳對話方式。”
第四章 下崗潮中的藝術救贖
52歲的人生重啟
1998年,國企改制浪潮席卷而來,陶淑芹下崗了。“接到通知那天,我在印刷廠門口站了很久,看著熟悉的廠房,突然覺得自己像被剪斷的紙屑,不知道該飄向哪里。”陶淑芹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語氣中帶著一絲失落。
家中存款僅剩376元,女兒的學費、母親的藥費像大山一樣壓在肩頭。絕境中,她想起母親的話:“手巧的人,到哪兒都餓不著。”于是,她把臥室改造成工作室,在菜市場門口擺起小攤賣剪紙。
隆冬時節,寒風刺骨,她的手指凍得發紫,仍堅持現場展示剪紙技藝。為了節省開支,她每天騎行20公里到郊區收購魚皮,寒冬里雙手凍得裂開血口。顏料和魚皮材料費就要280元,每一筆支出都讓她精打細算,但她從未想過放棄。
炕頭上的扶貧工廠
2003年,陶淑芹在佳木斯市郊區發現,許多農婦農閑時無事可做,卻有刺繡、納鞋底的手工基礎。她看到了機會,決定指導加工魚皮的合作伙伴馬華,建立“非遺+扶貧”模式:先將魚皮畫制作工藝傳授給這些農婦,讓她們在家中就能進行手工制作。這一模式不僅讓農婦們有了額外的收入,也為魚皮畫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的人力支持。如今,“非遺+扶貧”模式已惠及300余戶農村家庭,真正實現了“剪出小康路,繡出幸福花”。
第五章 榮譽加身,不忘傳承使命
多年的努力與付出,讓陶淑芹收獲了無數榮譽。她多次獲得國家、省級大獎,被評為黑龍江省第三屆工藝美術大師、佳木斯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魚皮工藝掛件創始人。
圖片加載中…
2021年11月,她被授予黑龍江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這一榮譽,是對她多年來傳承非遺技藝的高度認可。
2022年,在《華人太太》中國總決賽中,她榮獲“純美之星”杯才藝表演(書法繪畫)亞軍。她的藝術才華,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得到了展示。
2023年10月15日,鑒于其在中國藝術領域的突出成就,作品經國家主管部門及澳門郵政嚴格審核,在“盛世中華,復興有您”活動中,準予出版發行素有“國家名片”之美譽的郵票、郵品等,特發證書以資鼓勵。這不僅是對她個人藝術成就的肯定,也讓她的作品走向了更廣泛的受眾。
第六章 匠心獨運,創作紅色剪紙長卷
2021年,為了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陶淑芹投入到一項浩大的創作工程中。她耗費9個半月的時間,精心剪紙,完成了一幅18米長的長卷,包含18幅畫卷。主題為“百年難忘,紅色記憶,天翻地覆,慨而慷”,她通過精湛的剪紙技藝,完美呈現了中國從建黨到當時的發展歷程。每一幅畫卷都經過精心構思,每一刀每一剪都飽含著她對國家、對黨的深情。
為了創作這幅長卷,她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走訪了許多老黨員、老干部,力求準確地還原歷史場景。在創作過程中,她遇到了許多困難,比如如何在有限的紙張上展現宏大的歷史敘事,如何通過剪紙語言表達復雜的情感。但她憑借著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堅定的信念,一一克服了這些困難。
這幅作品堪稱輝煌畫卷,不僅是她藝術技藝的巔峰展現,更是她對紅色歷史的敬重與傳承。每一個圖案、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她的心血,也讓觀者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與偉大。
第七章 桃李芬芳,傳承藝術之火
陶淑芹深知,藝術的傳承不僅在于作品的創作,更在于人才的培養。她積極投身于教育事業,自2022年5月開始,連續三年執教佳木斯市第一小學,教授4、5、6三個年級約130名學生。2025年4月開始,每周都來到東風區東興小學興趣班指導40余名學生。
在她的影響下,許多學生對剪紙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僅掌握了一門藝術技能,更種下了對傳統藝術熱愛的種子。這些學生們的作品雖然略顯稚嫩,但充滿了童真與創意,為剪紙藝術的未來發展儲備了新生力量。
除了中小學教學,2021年,她還指導佳大美院研究生學習魚皮和剪紙技藝;2024年1月,為哈工大學生傳授剪紙知識。她的教學范圍不斷擴大,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到了傳統藝術的魅力。
第八章 藝術人生,影響與貢獻
陶淑芹的藝術人生,對佳木斯市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文化藝術方面,她不僅推動了剪紙藝術的普及與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剪紙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更讓魚皮畫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她的作品融合了滿族與赫哲族的文化元素,展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她的創作和創新,為傳統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古老的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在經濟方面,農村婦女加工魚皮畫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非遺+扶貧”模式的成功實踐,不僅讓農村婦女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她的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為下崗職工和農村婦女樹立了榜樣,展現了藝術與經濟結合的強大力量。
在文化傳承方面,她積極與赫哲族非遺館合作,參與旅發大會等活動,通過展覽、表演等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魚皮畫。她還將自己的剪紙課程納入中小學校本課程,培養了新一代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她的傳承工作培養了眾多藝術人才,讓傳統技藝得以延續和發展,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結語
陶淑芹,這位佳木斯市的省級剪紙大師,用一生的時間詮釋了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從童年的剪紙啟蒙,到成立研究會推動剪紙發展;從創新魚皮畫,到克服下崗困境堅守藝術初心;從創作紅色剪紙長卷,到培育眾多學子;從榮譽加身,到不忘傳承使命。她的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汗水,但也充滿了希望與收獲。
她的藝術人生,是一部奮斗的史詩,是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創新,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她用雙手創造了美麗的藝術作品,用智慧和勇氣書寫了精彩的人生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