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羽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AI創業亦是如此。
最近吳恩達在YC演講上傾囊相授,為所有AI創業者提供建議,總結下來就一個字——快!
吳恩達表示:
執行速度是衡量創業公司成功幾率的一個重要指標。
除了強調速度的關鍵作用,吳恩達還探討了AI技術如何加速工程和產品反饋,以及學習編碼對個人的重要意義。
雖然只有短短四十多分鐘,但干貨滿滿。
- 事實證明,初創公司的機會在應用層。
- 具體的想法帶來速度優勢,錯誤也沒關系,能更快地發現結果,對初創公司才重要。
- 去吧,寫不安全的代碼也沒關系。只需快速行動,然后同時負起責任。
- 每個職業的人都應該學習編程,會編程的產品經理往往表現更好。
- 了解最新的構建模塊,以更豐富的方式組合,就是初創公司的機遇。
- 初創公司應該更專注于打造一款用戶真正喜歡的產品。
難怪網友都紛紛表示:
吳恩達是一名出色的老師,從ML、DL、GAN等專業知識再到今天的創業課堂,他始終在用知識風暴幫助世界。
那讓我們來看看他到底講了些什么。
新的市場機遇
吳恩達首先拋出了AI技術棧的概念:最底層是半導體公司,其次是云計算或超大規模云服務商,再往上是AI基礎模型公司,最頂層是應用層。
當前絕大多數人都將目光放在構建基礎模型等技術層面上,但事實上,最大的創業機會卻存在于應用層。
正是因為AI應用創造出了足夠多的收入,才能支撐底層技術的發展。
在過去一年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智能體AI的興起。
它也為AI技術棧帶來了新的智能體編排層,可以幫助應用開發者更好地協調對底層技術層的調用,讓應用開發變得更加容易。
與LLM通過Prompt一次性生成輸出不同,智能體工作流允許AI進行迭代思考。
就像我們人類寫一篇文章一樣,先寫一份大綱,再查找一些網絡資料,然后寫初稿,再進行批注修改,以及重復這個過程……
吳恩達發現,智能體工作流雖然迭代循環過程較慢,但往往能生產出更好的工作成果,例如在處理復雜合規文件、醫療診斷等任務中。
它的出現也帶來了更多的創業機會,關鍵在于初創企業如何將原有的工作流轉換成智能體工作流。
如何提升創業公司速度
至于如何讓初創公司更快地發展,吳恩達根據自己在AI Fund創業的實踐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四點入手:
專注具體想法
首先需要擁有一個具體的產品想法,意味著擁有足夠豐富的細節,可以讓工程師直接開始構建。
比如,“用AI提升電子郵件的個人效率”,這很模糊、不夠具體,但如果是“能否開發一個與Gmail集成的應用,通過合適的提示和篩選,實現郵件自動化處理”,那么工程師就能立馬get到!?
具體帶來速度,可以給團隊指出明確的方向,也能被迅速驗證或證偽,從而節省時間。
當然一個好的具體想法并不是那么容易產生,也許你可以轉而尋求行業領域專家的幫助。
他們長時間思考相關問題,在數據獲取緩慢的情況下,專家的直覺往往能幫助更快地做出高質量決策。
另外,成功的初創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只專注一個非常明確的想法,并努力去實現它。
如果數據證明想法錯誤,那就迅速調整方向,轉向另一個全新的想法。
初創公司往往資源有限,如果同時對多個想法都付諸實踐,反而哪個都做不好。
利用AI編碼助手
然后就是實踐過程中,現在可以直接用AI輔助編碼,工程速度得以大幅提升,初期成本投入也可以迅速下降。
在構建測試想法的快速粗糙原型(quick and dirty prototypes)時,AI編碼可以將速度提升至少10倍。
因為原型對復雜的遺留系統集成較少,對可靠性、可擴展性甚至安全性的要求也較低。(當然,只是在測試階段,代碼可以不安全)
在編寫生產級代碼時,速度也能提高30%到50%。
現在創建代碼變得相當容易,三四年前還是Copilot的代碼自動補全,然后接著是Cursor、Windsurf等新一代AI驅動的IDE,幾個月前又有了例如o3的智能編碼助手。
工具日新月異,轉換技術棧、完全重建代碼庫已經不再困難,所以吳恩達建議,初創團隊要“快速行動,同時肩負責任”,而不是“快速行動,破壞一切”。
很多概念驗證都無法投入生產,但只要驗證成本足夠低,即使無法成功也沒有關系。
不過,有了AI編碼,就不再需要程序員了嗎?
恰恰相反,吳恩達認為更多人應該學習編碼,只有那些對計算機有著更深理解的人,才能讓計算機始終按照自己的意愿工作。
加快產品反饋
此外,吳恩達發現了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初創團隊的產品管理工作反而日益成為瓶頸,因為工程師的速度實在太快。
為了跟上他們的速度,所以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產品反饋策略:
- 憑借自身直覺判斷,但前提是自己是領域專家。
- 詢問三個朋友或團隊成員,讓他們試用產品并獲取反饋。
- 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如咖啡館、酒店大堂),詢問三到十個陌生人的反饋。
- 向100個或者更多的測試者發送原型。
- A/B測試,這也是最慢的策略之一。
但無論選擇哪種策略,都可以將反饋回來的數據進行自我直覺思維磨練,以期在未來更快地做出高質量的產品決策。
充分理解AI
而作為AI從業者,真正理解AI,知道如何出色運用AI知識,可能會幫助初創企業領先優勢。
正確的技術判斷可以讓你在幾天內解決問題,錯誤的技術判斷卻可能讓你在死胡同里摸索兩倍甚至十倍的時間。
同時緊跟AI發展,也能了解到市場最新推出的生成式AI工具或構建模塊,例如檢索增強生成(RAG)、語音交互、異步編程、數據抽取轉換加載(ETL)工具等。
將模塊快速組合,就像搭積木一樣,就可以創造出指數級增長的豐富軟件應用,這為初創公司創造了大量新的機會。
另外,吳恩達還提供了一個補充建議,在軟件架構中可以對構建模塊設計得更為靈活,一旦有新模型發布,就快速進行評估,如果優于舊模型,立馬切換到新模型。
切換編排平臺的成本較高,但更換選擇的構建模塊卻很容易,也能幫助初創公司更快地迭代升級。
先有產品,再考慮“護城河”
初創公司往往喜歡起初就關注“護城河”這個問題,但吳恩達認為,更多企業往往是先有產品,才逐漸形成護城河。
對于初創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去構建一個用戶真正喜歡的產品,而其他像市場推廣渠道、技術模式以及護城河等,都是次要。
尤其是現在AI時代,任何產品都可能在一天內被復制或顛覆,用戶的喜愛才是核心。
如果能夠在消費者群體中建立起品牌概念,以及自身擁有較強的發展勢頭,這樣就足夠讓競爭對手難以追趕了。
而對于企業級產品,如果難以進入特定的市場渠道,可能此時才更需要考慮護城河的因素。
One More Thing
最后,吳恩達還簡單描述了他對AI教育領域的看法。
現在像多鄰國這樣的應用,已經能夠初步展示AI帶來的教育變革,教育將變得高度個性化,但具體是通過虛擬形象還是文本聊天機器人實現還未可知。
這是一個正在逐步轉換為智能體工作流的領域,尚未足夠成熟,但對初創公司而言,也許是一個很有前景的嘗試。
參考鏈接:
[1]https://x.com/ycombinator/status/1943309837351424222
[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NJCfif1dP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