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淘好片,刷好劇
在《碟中諜》里攀爬迪拜塔,在《007》中駕駛潛艇跑車,在《王牌特工》用雨傘橫掃千軍——現代間諜片早已淪為高科技動作雜技秀。
而2011年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如一盆冰水澆下,讓我們看見真正的間諜世界:陰冷辦公室里的眼神交鋒,檔案室里的紙頁翻動聲,以及雙人床上永遠空著的那一側。
導演托馬斯·阿爾弗萊德森這位瑞典人用北歐血脈里的冷冽基因,把倫敦的陰霾、圓場的權斗、冷戰的寒意,熬成一盅令人骨髓發顫的濃湯。
當原著作者約翰·勒卡雷對他說:“別復制小說,別重拍劇版,拍你自己的”時,一場顛覆諜戰類型的革命已然就緒。
加里·奧德曼、科林·費斯、卷福、湯姆·哈迪...這陣容簡直能買下半個英國影壇。
但他們奉獻的卻是影史最壓抑的集體表演。奧德曼飾演的史邁利在前18分鐘一言不發,僅靠鏡片后的眼神流轉,就把一個被體制碾碎靈魂的老間諜演得令人窒息。
為貼近角色,他專門挑了副老氣橫秋的眼鏡,甚至刻意增肥,只為更像“被生活和工作攪得精疲力竭的中年人”。
而片中他每次出門前在門框夾木屑的小動作,比任何槍戰場面更能詮釋什么叫職業特工的DNA。
1973年冷戰高峰,英國情報機構“圓場”驚現蘇聯臥底“地鼠”。
被迫退休的史邁利奉命出山,在四位高層——“鍋匠”珀西、“裁縫”比爾、“士兵”羅伊、“窮人”托比中揪出內鬼。
全片如同一張巨型拼圖,信息碎裂如雪花飄散。
圣誕派對上的曖昧眼神,打火機上的刻字,賬戶莫名的匯款...導演連時間線都懶得標注,只靠史邁利換眼鏡區分現在與過去:胡桃木色鏡框是回憶,深色框才是現實。
最絕的是從未露面的“隱形女主角”——史邁利的妻子安恩。
她的缺席比在場更有力:雙人床上孤單的枕頭,寄到家里的信件,舞會閃回中與比爾的調情...這些碎片拼湊出史邁利最致命的軟肋。
而蘇聯特工頭子卡拉正是利用刻有愛語的火機,將這位王牌特工鎖進情感牢籠。
與傳統諜戰片相反,本片唯一稱得上“動作戲”的,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潛入檔案室偷文件。
沒有激光陣,沒有懸吊繩,只有冷汗順著觀眾脊背滑落的心理驚悚。
真正的致命武器藏在更深處:比爾與吉姆的同志情誼。
圣誕派對上兩人的眼神拉絲,吉姆遇襲后比爾暴怒的眼淚,最終在背叛與槍聲中釀成悲劇。
影片結尾,當史邁利坐上圓場頭把交椅,我們看到的不是勝利,而是一個靈魂徹底獻給體制的獻祭。
正如內鬼比爾被質問動機時喃喃道:“我只不過是個想要留下點什么的人”
當007用阿斯頓馬丁征服世界時,史邁利們正縮在陰冷公寓,咀嚼著被國家、愛人、戰友三重背叛的苦果。
沒有拯救世界的轟轟烈烈,只有棋局中一枚枚棋子無聲的隕滅。這才是間諜被時代碾壓時,發出的真實聲響。
當《鍋匠》最后一個鏡頭淡出,加里·奧德曼緩緩戴上那副決定他命運的新眼鏡,冷戰的硝煙早已散去,情報戰場卻從未改變。
那些西裝革履的老紳士們用眼神布下陷阱,用沉默傳遞殺機,將倫敦的濃霧化作最致命的武器。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十年過去,當無數炫技的諜戰片被遺忘,這部“面癱”神作卻在影迷心中愈發清晰。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導演:托馬斯·阿爾弗萊德森
主演:加里·奧德曼 / 科林·費爾斯
豆瓣7.9
看更多精彩影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