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全球外交舞臺驟然聚焦北京。三天之內,德國和菲律賓相繼召見中國大使。兩場看似無關的外交風波,實際上暴露出國際格局新一輪暗流。
中國的應對既有冷靜克制,也有雷霆亮劍。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涉及中國的國際摩擦事件同比增加21%。在這樣劇烈變化的世界,任何一次“召見”都不再是簡單儀式。
兩場風暴的背后
7月7日,德國外交部高調召見中國駐德大使,理由是中國軍艦在紅海海域用激光照射德方飛機。德方指責中國“危及人員安全”,稱飛機被迫中斷任務。涉事飛機參與歐盟“阿斯皮德斯行動”,核心任務為保護紅海航線安全。
德國在公告中用詞極為強烈,國防部甚至指責中國“無預警激光照射”,并公開渲染“威脅”標簽。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德國此舉意在歐盟和北約內部制造輿論,以強化自身在全球海上通道的存在感。紅海局勢本已因中東緊張而復雜,德國此時高調發聲,無疑是在為未來博弈鋪墊空間。
中國方面并未陷入情緒化回應。外交部選擇低調處理,沒有大肆反駁,也未主動炒作話題,只是重申中方堅持維護地區航行安全,并呼吁各方保持克制。
數據顯示,德國對華貿易上半年逆勢小幅回升,增長3.8%。兩國經貿合作依然緊密,德國此舉更像是“外交碰瓷”而非實質決裂。
72小時內,菲律賓外交部也行動起來,召見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起因是7月1日中國宣布對前參議員托倫蒂諾實施制裁。制裁內容為禁止其進入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
托倫蒂諾被中國認定為“逢中必反”的代表人物,近年來多次推動南海議題法案,炒作“中國干預選舉”等敏感話題。
制裁時機耐人尋味——托倫蒂諾剛卸任參議員一天,中國即宣布制裁,巧妙避開其任內身份,既警告其本人,也避免制造雙邊摩擦的高點。
菲律賓國內輿論一度沸騰,部分媒體和政客將此視為中國“干預內政”,但更大一部分聲音則關注中菲關系的現實利益。
菲律賓政府在制裁消息發布后三天保持沉默,直到7月4日才召見大使表達“關切”。聲明為托倫蒂諾辯護,強調其作為民選官員有權參與公共事務,并以“言論自由”為盾,反對中方“懲罰性措施”。同時,聲明又釋放出希望通過外交渠道解決分歧的信息,為后續對華政策保留彈性。
“反將一軍”
面對菲律賓的“抗議”,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回應極為強硬。中方強調,托倫蒂諾等極端反華政客的行為已嚴重損害中國利益,必須承擔后果。黃溪連明確傳遞警告:“損害中國利益,必然要付出代價。”他指出,任何挑釁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都將遭遇堅決反制。
中國強調,所謂“言論自由”并非挑戰他國主權的擋箭牌。黃溪連更直言,托倫蒂諾此類行為最終傷害的是菲律賓自身。中方此舉不僅是對個別政客的“精準打擊”,同時也是對菲律賓國內其他反華勢力的嚴正警告。
中國還向菲律賓政府釋放了重要信號:南海爭議不能定義中菲全部關系。兩國在經貿、人文、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基礎深厚。上半年,中菲貿易額同比增長12%,中國對菲投資存量超過200億美元。中國不希望因個別政客破壞整體合作大局。
德國召見中國大使的動作,雖然聲勢浩大,但效果有限。德國媒體內部觀點分裂,部分認為應加強對華對抗,另一部分則呼吁理性看待中德經貿關系。
現實數據說明,上半年德企在華投資持續回流,新能源、汽車、化工等行業合作項目屢創新高。中國面對德國的“指控”,沒有被帶節奏。外交部僅作簡要表態,強調中國為地區和平作出積極貢獻,不會無端制造緊張。
分析人士認為,德國更像是在歐盟和北約內部爭取話語權,用中國當“靶子”制造外交聲量。中方“冷處理”策略,實際上也是避免事態擴大,保護中德合作基本盤。
利益與“反華”間的權衡
菲律賓政府在抗議中國制裁的同時,必須面對現實經濟利益。中國是菲律賓最大貿易伙伴和投資國之一。
上半年,中菲雙邊貿易逆勢上揚,菲律賓出口農產品、電子元器件等收益顯著。若因托倫蒂諾等極端政客導致對華關系僵化,損失最重的將是菲律賓自身。
菲律賓總統府在聲明中雖然強調“民主”和“主權”,但也未徹底關上對話大門。分析人士指出,馬科斯政府真正的難題在于如何平衡國內民粹壓力與務實外交需求。
制裁只是“第一刀”,若菲律賓國內反華勢力繼續炒作南海、操弄民意,未來不排除中方將祭出更嚴厲反制。
72小時內,兩國召見中國大使,分別在不同方向施壓中國。中國表現出強硬與克制兼備的外交風格。一方面,對德國的“外交碰瓷”冷靜應對,不擴大事態,不輕易上綱上線。另一方面,對菲律賓的“麻煩制造者”精準打擊,毫不含糊地亮出底線。
中國在傳達制裁決定時,專門指出南海問題只是中菲關系的一部分,不應被極端話語綁架。中國始終向菲律賓政府開放對話和合作空間,強調共同發展利益遠大于分歧。數據層面的合作成果,成為中國以理服人、以實促穩的底氣來源。
合作與博弈:未來的懸念
德國與菲律賓在短時間內相繼召見中國大使,既反映了國際格局的劇變,也預示著未來地區博弈的復雜性。中國對挑戰主權和利益的行為態度鮮明,但同時在經貿、人文等領域釋放出合作善意。
菲律賓需要權衡“反華”與國家利益,德國則面臨如何平衡歐盟內部聲音與對華經濟現實。中德、中菲關系的走向,必然受到多重變量影響。中國外交的“動靜結合”,既維護了國家核心利益,也為未來對話與合作保留了充足空間。
三天內兩國召見中國大使,既是危機也是考驗。中國用事實和數據說話,用強硬與理性并存的方式回應挑戰。無論是德國的高調施壓,還是菲律賓的被動抗議,只要觸及中國核心利益,都難逃“付出代價”的警告。
全球格局下,中方的每一次表態都在釋放信號:合作可以雙贏,挑釁必有反制。未來如何,誰敢試底線,誰就會見識到中國的堅定與智慧。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5-07-08 20:35:菲律賓5月失業率降至3.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