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學姐,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眾所周知,一個縣城、一所中學能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那絕對是喜事一樁,不僅張燈結彩、敲鑼打鼓,連縣長都有可能親自來祝賀一番。
更現實的是,考上清北背后還有豐厚的獎金:學生幾十萬、老師幾十萬,校長甚至可能直接“加官進爵”。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高考成績690分的優等生,得知自己有希望沖擊清北,你會不會“搏一搏”?
如果你是老師,手上有幾個高分苗子,你是不是也恨不得掏出全部家底,把他們“送上清北”這塊金字招牌?這是現實,也是人性。
然而,今年江西九江瑞昌市第一中學,卻因為三名高分學生沒有填報清華北大,鬧出了一場“撕破臉”的風波。
7月7日,網傳江西九江瑞昌市第一中學的一位班主任,因三名學生未填報北大清華的專業,在群聊里怒斥了一通之后,并失望解散了群聊。
解散群之前,該老師發言稱:
“學生在絕對利益(志愿填報)面前,將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意見完全放在了一邊,不相信老師,也不相信家長,憑一己之好,填報志愿。深刻反思,這是教育的失??!也是這三年班主任的失?。 ?br/>
對此,當地教育局的工作人員的回應是,目前正在處理,請關注后續官方通告。
對于老師聲淚俱下的聲討,很多網友卻是另外一種看法。
有網友言簡意賅:以前:北大護理也是北大,現在:北大護理也是護理。
也有網友人間清醒,他認為估計這三名學生成績剛夠清北,怕被調劑到比較差的專業才放棄的,這樣做的對的。
還有網友笑言,不以自我為中心,以誰為中心?
甚至有網友直言,班主任之所以不開心,主要是痛失了三倍清北獎金。
其實,網友們說的都沒有毛病。老師的“氣急敗壞”確實暴露出利益相關的問題,但是,還有一點也是事實。
你知道老師解散這個群是什么群嗎?是“清北團隊合作群”,這里面全是校領導、家長,還有這幾名有望沖刺清北的優等生。
這個群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學校會不計后果,動用所擁有的最好的教育資源,培養自己篩選出的清北苗子。
考試和其他同學都是分開考的,卷子也是特制的,學校還會出資請專門的老師進行一對一培訓,同時讓家長陪讀,還會有相應的研學和科研競賽給這幾名學生“鍍金”。
總之,這幾名學生的家長不用出一分錢,就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
當然,學校全力培養這幾名學生,也是有一個前提——必須沖清北,必須填報清北的強基計劃或者任意專業,只要過線,就要報上。
據說這種情況,是有協議在先的,只不過不具備法律效力,但對學生和家長還是有心理和道德上的約束。
正如這名班主任在群聊中怒斥的那樣:
“學校以100萬的付出,老師傾情陪伴,一中人滿懷的期待,從初升高一路陪伴,從未休息過一個完整假期。白了頭,落下病,我們從未停止追求清北的腳步。但最終,孩子們卻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把這一切化為烏有……”
學校和老師確實為這三名學生付出了很多,不管是金錢還是精力。但是,學生卻最終“出爾反爾”了。
從情理上看,學生確實違背了當初的“約定”,似乎不太厚道,但我們也必須反問一句:這樣的約定,合理合法嗎?
在輿論的熱潮下,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學校和老師以“沖清北”為前提,簽訂所謂“志愿協議”,這種做法本身就不合規,也涉嫌違背教育公平。
教育資源,本應為所有學生服務,不該只為清北沖刺生“定向輸血”。把全校最優質的資源集中投入給少數幾個孩子,然后要求他們必須報考清北,否則就是“辜負學校、愧對師恩”,這不是教育,這是交易。
如果這樣的機制成為常態,是否也在向學生傳遞一種錯誤的信號:只要你能為學校“爭光”,就能獲得特權待遇;反之,就不配享有同樣的教育資源。
更重要的是,老師的職責是什么?是育人,是引導,而不是干預甚至操控學生的人生選擇。
志愿填報,理應由學生自己做主,老師能做的是提供信息和中立建議,而不是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成為獨立、有主見、有判斷力的人,而不是一個按“任務目標”分配志愿的工具人。
而且,“只要能進清北,專業不重要”這種思路,也早該摒棄了。
清華北大固然光環耀眼,但如果因此選擇了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冷門專業,甚至被調劑到一條不屬于自己的賽道,幾年之后再后悔,可沒人替你買單。
不久前就有個真實案例:河南焦作一名學生以669分擦線進北大,最終因為不喜歡所錄專業,憤然選擇退學,復讀一年,以716分考進清華。他用一年復讀為代價,換來了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選擇。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不是學校的光環,不是老師的獎金,而是一個人,能堅定地走上適合自己、讓自己心甘情愿奮斗的那條路。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有主見,他們敢于不隨波逐流,敢于為自己而活——這不是“教育的失敗”,反而是“教育的進步”。
教育不是把每個人都推向同一座高峰,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各自真正熱愛的方向。
老師們應當明白:你教的,不只是學生考清北的能力,更是他們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勇氣和底氣。
而對于那些被罵“出爾反爾”的三位學生,我只想說一句:你們沒有辜負誰,反而給了很多年輕人一個做自己的勇氣。
最后,我想告訴這位班主任,這其實不是教育失敗,而是“投資”這種事,本來就需要自擔風險!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菊學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