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賽曉濤 通訊員 沈明陽 謝啟峰
清晨5點,濮陽經開區后鐵邱村籠罩在晨光里,但村中的粉皮小作坊里早已燈火通明。蒸騰的熱氣裹挾著糧食的清香彌漫開來,一塊塊晶瑩剔透的粉皮在工人手中翻飛、晾曬,如獲新生。就在一年前,這個承載幾輩人記憶的粉皮作坊,還因“身份不明”而掙扎在存續邊緣。
老產業的“無證”之困
后鐵邱李家老粉皮色澤如玉、柔韌筋道,是十里八鄉的招牌,2016年被評為河南老字號產品。然而這份祖傳的滋味,在產業化的浪潮中步履維艱。2024年9月,經開區黨工委第二巡察組深入該村走訪時,巡察組敏銳地觸碰到產業堵點:粉皮加工生產長期停留在零散小作坊模式,關鍵癥結在于生產許可證的普遍缺失。
“不是不想辦證,是自己辦不了小作坊生產證,也怕門檻太高,手續復雜,投入太大”李來軍道出無奈。沒有生產許可證導致粉皮難以進入正規商超,只能在附近集市低價售賣,銷路嚴重受限。更令人憂心的是,村里從事粉皮生產的農戶從鼎盛時期的一百余家萎縮至一二十戶,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這門承載著鄉土滋味的手藝面臨后繼無人、規模持續萎縮的窘境——傳統產業的生命力,在“身份”的缺失中悄然流逝。
一紙證書背后的“奔跑”
巡察反饋該村的問題清單中,“鄉村振興謀劃不力,粉皮生產作為本村傳統特色產業,長期小作坊生產,沒有辦理生產許可證,導致產品銷路不暢,產業規模持續縮減。”這樣的問題清晰擺在村黨支部面前,成為激活傳統產業的發令槍。
村黨支部聞令即動,將“解決粉皮生產許可”列為頭等大事。黨支部書記王全海坦言:“壓力巨大,但更感到責任重大,這是幾輩人的心血,絕不能斷在我們手上。”他多次向鎮黨委匯報情況,詳細梳理辦證堵點、難點。鎮黨委高度重視,積極協調市場監管、國土資源、衛生健康等部門成立聯合工作組,為群眾搭建起了便捷的溝通橋梁。
工作組現場辦公,手把手指導作坊改造,衛生條件如何提升,辦理流程如何申請,申報材料如何準備,變“坐等審批”為“主動服務”。從設備布局到衛生標準,從流程優化到材料整理,一場為小作坊量身定制的規范化升級全面鋪開。
“持證上崗”:老手藝的新動能
短短數月,攻堅成效初顯。李來軍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2024年11月份下發,食品小作坊登記證2024年12月下發,一塊塊后鐵邱粉皮終于擁有了合法合規的“身份證”。這張薄薄的證書,迅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
“這證就是‘通行證’啊!”李來軍摩挲著嶄新的登記證,喜上眉梢,“以前大超市的門都進不去,現在已經有采購商聯系我了,價格還比以前高了不少!”銷路的豁然開朗,讓一度沉寂的作坊重現生機。生產規范了,品質更有保障,訂單也隨之激增。幾位原本觀望的村民也重拾信心,著手申請辦證,準備重操舊業。更可喜的是,村集體正積極謀劃整合資源,著手統一“鐵邱”注冊商標,規范產品標準,醞釀著將“后鐵邱粉皮”品牌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巡察,點亮的何止一盞燈
后鐵邱粉皮小作坊的裊裊炊煙里,升騰著巡察整改帶來的溫度與力量。一本本小作坊登記證,解決的不僅是燃眉之急,更是摸索鄉村產業振興的可靠路徑。
作坊里,李來軍小心地將新出爐的粉皮疊放整齊,臉上洋溢著晨曦與希望。這張小小的登記證,如同點亮一盞燈,不僅照亮了粉皮產業的傳承之路,更映照著鄉村特色產業在精準施策下走向規范、走向市場的無限可能——當每一份樸素的鄉土心血都獲得制度的守護與賦能,廣袤田野間,必將生長出更多值得期許的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