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丨網絡
2025年7月,廣州南沙區萬頃沙鎮一片43.7萬平方米的工業用地在陽光下顯得格外空曠。
四年前,這里曾舉辦過隆重的奠基儀式,紅色橫幅上"恒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輝。
它的領導人許家印一度豪言壯語:要用3到5年時間,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如今,老板鋃鐺入獄,工廠只剩下幾塊褪色的展板和半截埋在土里的奠基石,見證著這場聲勢浩大的"樣板戲"如何黯然收場。
7月9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一紙《閑置土地認定書》,為這場持續六年的"造車大戲"正式拉下帷幕。
文件顯示,這塊恒大汽車在2020年高調競得的土地,因連續四年閑置將被無償收回。
這一結局,恰如這出"樣板戲"的劇本早已寫好。
高調亮相
圖源丨網絡
2019年11月,廣州塔下燈光璀璨,一場耗資數千萬的發布會正在上演。
許家印身著筆挺西裝,站在舞臺中央,身后是閃耀著藍光的“恒大新能源汽車”巨幅LOGO。
臺下坐著來自全球的供應商代表、政府官員和數百名記者,閃光燈此起彼伏。
在激昂的音樂聲中,他擲地有聲地宣布:“恒大汽車要在3-5年內,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臺下掌聲雷動,仿佛這一刻,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格局已被改寫。
當時的許家印正值人生巔峰。他剛剛以3000億元身家第三次榮登胡潤百富榜,恒大集團年銷售額突破6000億元,穩居中國房企前三。
在房地產行業呼風喚雨的他,跨界造車似乎只是又一次“降維打擊”。他曾在內部會議上豪言:“恒大做汽車的邏輯很簡單,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
在許家印看來,新能源汽車不過是資本、技術和規模的游戲,而恒大最擅長的,就是用錢砸出一條通天大道。
這場看似勢在必得的造車夢,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許老板把造車想得太簡單了。”一位離職的恒大汽車高管回憶道,“他常說‘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加個沙發’,認為只要砸錢收購技術、挖人、建廠,就能像蓋房子一樣快速復制成功。”
在許家印的規劃里,恒大汽車不需要漫長的技術積累,也不需要像特斯拉那樣經歷“產能地獄”,而是直接通過“買買買”和“大干快上”的模式,迅速躋身行業巔峰。
買買買
為快速實現許家印的夢想,恒大汽車隨即上演了一出“全球采購”的精彩戲碼,以近乎狂熱的節奏在短短一年內完成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并購與合作。
2019年初,恒大通過收購瑞典NEVS(國能電動汽車)51%股權,獲得了薩博汽車的電動化技術遺產,為造車計劃奠定了整車研發基礎。
緊接著,恒大又以1.5億歐元收購頂級超跑品牌柯尼塞格20%股份,并成立合資公司,試圖將“幽靈跑車”的技術光環注入恒馳品牌。
與此同時,恒大斥資10.6億元控股上海卡耐新能源,掌握動力電池核心技術,并聯合麥格納、FEV、EDAG等全球頂級汽車工程公司,搭建起覆蓋底盤、電驅、智能駕駛的“超豪華”供應鏈。
這場豪擲數百億元的“技術掃貨”,被業內戲稱為“造車界的沃爾瑪式采購”。
“就像在玩‘汽車拼圖’。”一位參與收購的投行人士形容,“許老板的邏輯很簡單——把全球最好的發動機、電池、底盤買來拼在一起,就以為能造出特斯拉殺手。”
在許家印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插滿紅旗的世界地圖,標注著計劃建立的十大生產基地——從中國南沙到瑞典特羅爾海坦,每個圓圈都代表一個年產50萬輛的“超級工廠”。
許家印對設計團隊的唯一要求就是“世界最大、最先進”,南沙基地最初規劃的全機器人生產線號稱“比特斯拉上海工廠自動化率還高20%”。
圈地運動
2020年4月,恒大以底價8.47億元輕松競得廣州南沙一塊面積超過86萬平方米的工業用地。
按照土地出讓協議,恒大承諾在此建設一座年產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超級工廠”,總投資不低于25億元,并要在24個月內建成投產。
消息一出,當地政府歡欣鼓舞,將這一項目視為南沙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車高地”的關鍵布局。
“當時區里領導特別高興,覺得終于引來了‘金鳳凰’。”一位南沙開發區工作人員回憶道。
在簽約儀式上,恒大高管信誓旦旦地表示,南沙基地將采用“世界最先進的智能制造技術”,打造“全行業標桿”。
政府甚至為此配套了優惠政策,包括稅收減免和基礎設施支持,期待恒大能帶動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騰飛。
然而,這場看似雙贏的合作很快露出真容。盡管恒大高調舉行了奠基儀式,但工地隨后便陷入詭異的沉寂。
恒大內部文件顯示,恒大在拿地后僅三個月,就將這塊土地抵押給金融機構融資,套現近10億元。
一位參與施工的承建商透露:“我們只做了土地平整,挖了幾條溝,然后就再沒收到過工程款。”
危機爆發
2021年秋,恒大集團債務危機全面爆發。華麗的舞臺瞬間崩塌,露出背后粗糙本質。
恒大汽車股價在短短三個月內暴跌80%,市值蒸發超3000億港元,成為這場危機中最慘烈的犧牲品之一。
金融機構紛紛收緊授信,供應商開始停止供貨,連地方政府都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給予的優惠政策。
然而,2022年7月的恒馳5上市發布會上,許家印仍然鎮定自若,親自駕駛著恒馳這款"救命車型"繞場一周,在鎂光燈下豪言"大賣已成定局"。
臺下掌聲雷動,這些掌聲大多來自被要求到場的員工和合作伙伴。
發布會現場精心布置的LED大屏反復播放著"世界級品質"的宣傳片。有內部人士透露,為了這場發布會,工廠連夜趕制了20輛"展示專用車",這些車的裝配質量遠高于實際交付的車輛。
在某知名汽車論壇上,一位首批車主曬出的維修單引發熱議:新車在三個月內就更換了兩次電機和一次電池組,累計維修時間超過40天。
論壇管理員統計發現,首批500位車主中,有超過60%在提車后三個月內進行過重大部件維修。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車主發現自己的恒馳5竟然裝配著不同品牌的電池組,顯然是供應鏈混亂導致的"混裝車"。
"我們明知道有問題,但必須按時交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生產線工人說,"上面說這是政治任務,完不成就要追責。"
據他描述,工廠當時實行"三班倒"趕工,但經常因為缺件而停工。為了湊數,一些存在質量問題的車輛也被強行下線。質量部門的抗議被高層駁回,理由是"先交車再說"。
曲終人散
如今,走在南沙這片荒地上,還能看到當年奠基時埋下的時間膠囊。按照計劃,它本應在工廠竣工時開啟。現在,它可能永遠等不到那一天了。
遠處,幾臺銹跡斑斑的工程機械靜靜停放著,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這場造車夢的荒誕結局。
而許家印,早已深陷囹圄,與世隔絕,仿佛與那幾百萬家庭,幾萬家供應商無關,萬億負債只是一個象征性數字。
"這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資本游戲。"一位新能源汽車行業分析師評價,"從收購到拿地,每一步都是為了講好故事,抬高估值。"
恒大汽車的這出"樣板戲",最終以土地被收回、市值蒸發99%黯然收場。但它給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留下的思考,遠比劇情本身更為深刻:造車不是搭戲臺,光有華麗的布景和熱鬧的鑼鼓,終究演不出好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