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遷西話撞上普通話,就像糖炒板栗遇上熱鐵鍋——滋啦一聲全是驚喜!”夏日炎炎,唐山師范學院“普音筑夢青禾行,鄉音同頻遷西情”普通話推廣志愿服務活動火熱進行中。清晨8點,在河北省遷西縣河南寨中心小學的啟動儀式上,主持人戶心意笑得眼睛彎彎,“我是推普小隊隊長,我們就是想讓普通話像禾苗,和遷西鄉音共飲灤河水、同開栗花香,兩種聲音碰撞才有滋有味!”
志愿者集體表演小品《方言大碰撞》。郭楨 攝
“歡迎唐山師院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董慧彬、河北省普通話測試員王麗萍和胡友偉博士等‘語言擺渡人’!”主持人話音未落,臺下響起童聲版《四和十》繞口令。
隨后,一場“舌尖上的栗鄉課堂”在這里熱火朝天地展開。
“全體注意!平翹舌大戰現在開始!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在五年級(1)班的教室里,志愿者劉玳熒展示“四和十”繞口令,“四(sì)”和“十(shí)”的紅色光點在課件中跳躍。詩詞朗讀環節也很有意思。“《憫農》里的‘粒粒皆辛苦’,用普通話讀就像板栗墜地的脆響!”戶心意帶著孩子們邊朗誦古詩邊在課桌上拍打著節奏。
鏡頭轉向遷西縣人民醫院醫養中心,一個推普小品正在這里歡快上演。
“俺說姐們,恁這景忠寺到底在哪兒呀?俺轉悠半天了,么也沒看見。”醫養中心的庭院里,志愿者婁玉濤飾演山東游客,一聲吆喝拉開了推普小品《方言大碰撞》的序幕。當滄州口音的“游客”孫雙平急得直跺腳,遷西“大爺”張子林瞇眼吐槽“比外語課本還難懂”時,圍觀老人爆發出陣陣笑聲。
“這不是笑話方言,而是讓大家看見語言互通的重要性?!敝驹刚邚堄钫f。
志愿者開展直播助農。郭楨 攝
方言被采錄成了時光寶盒。在醫養中心的方言采錄現場,老人們用“夜來個”“晌乎”等方言串起“語言活態博物館”,志愿者通過視頻錄制方式,將遷西話和普通話進行對比找規律。
志愿者團隊還走進遷西縣下寺村公益助農直播間,進行了一場關于板栗知識的普通話推廣秀。
“家人們!遷西板栗的‘栗’是翹舌音,跟我讀:lì——!”下午1點的直播間,志愿者趙婉伊和許欣睿與網友互動:“這位網友問栗蘑為啥是真菌皇后,有沒有人知道,栗蘑和真菌的拼寫?”彈幕瞬間被“lì mó”“zhēn jūn”刷屏。
這場浸潤鄉土情的推普實踐,還將持續數日。(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周洪松)
作者:周洪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