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門”背后,高校管理的扭曲鏡像。
在教育資源分配的天平上,公平本應是最為關鍵的砝碼。但大連海事大學近日深陷的“空調門”事件,卻讓這架天平嚴重失衡,成為高校管理失范的典型樣本,而該校校長孫玉清,無疑處在這場輿論風暴的中心。
酷熱難耐的夏日,當國內學生在宿舍中被高溫折磨,連風扇都因電壓限制而無法暢快運轉時,留學生宿舍卻迎來了新空調的安裝。這一鮮明對比,猶如一把利刃,刺痛了廣大學生和公眾的心。校方以“電路老化”為借口,看似合理,實則不堪一擊。同為學校建筑,建于相近年代的留學生宿舍與國內學生宿舍,為何在供電能力上有著天壤之別?是真的無法改造,還是根本就沒將國內學生的需求放在心上?
這種“內外有別”的操作,本質上是一種“雙標病”。某些高校將留學生數量當作提升學校國際化排名、彰顯政績的工具,不惜投入大量資源,給予他們超國民待遇。在這種短視思維下,本土學生的權益被無情忽視,他們的合理訴求被當作可以犧牲的“小事情”。教育公平的理念,在權力與利益的博弈中被踐踏得支離破碎。
高校,本應是知識的殿堂、公平的堡壘,承載著培養未來棟梁的重任。但如今,部分高校卻陷入了“國際化”的誤區,用金錢堆砌虛假繁榮,將教育變成一場面子工程。當國內學生在艱苦的環境中為夢想拼搏,而留學生卻享受著遠超他們的優渥待遇時,校園的和諧被打破,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不僅傷害了學生的感情,更讓社會對高校的管理和價值觀產生質疑。
孫玉清校長,作為學校的掌舵人,此時更應深刻反思。學校的首要職責是為全體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而不是制造差距和不公。若想真正辦好大學,就必須摒棄這種“雙標”思維,重新審視資源分配的合理性,將公平和關懷落到實處。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大連海事大學的“空調門”事件,不應只是一場輿論風波,而應成為高校改革的契機。只有當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公平的環境中成長,中國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贏得尊重。希望孫校長及所有高校管理者,都能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讓教育回歸本質,讓公平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