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明說 | 科技熱點關注】
據多方報道和Manus公司的官方回應,該公司近期確實進行了大規模業務調整,涉及裁員、總部遷移及海外擴張。
據悉,Manus中國區原有員工約120人,此次調整中,40余名核心技術人員遷往新加坡總部,其余約80名非核心員工被裁,裁員比例近2/3。
被裁員工補償標準為 "N+3"或"2N"(N為工作年限),高于中國勞動法規定的下限。
對此,Manus對外回應表示,“基于公司自身經營效率考量,我們決定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調整。公司將繼續專注核心業務發展,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這強調調整是為聚焦核心業務,優化資源配置以應對市場競爭。
那么,Manus總部真的遷至新加坡嗎?
2025年6月,Manus產品負責人張濤在新加坡"Super AI大會"首次公開確認總部遷址。并且新加坡實體"Butterfly Effect" 已于2023年8月注冊,由開曼群島母公司全資控股,位于新加坡橋北路。
新加坡招聘計劃已經開啟,正招募AI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等崗位,月薪**8000-16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1萬元/月),年薪超130萬元,顯著高于原中國團隊薪資水平。
同時計劃在東京設立辦事處,拓展日本、東南亞及中東市場。
業內人士分析,調整的深層動因可能是地緣政治與資本壓力有關。
2025年5月,Manus完成由硅谷風投Benchmark領投的7500萬美元B輪融資**(估值5億美元),但因美國《對外投資安全計劃》限制,該交易正接受財政部審查。投資者要求遷址以規避監管。
此外,受美國對華AI芯片禁售影響,如英偉達H20、L20芯片斷供,Manus研發進度受阻,無法獲取先進算力支撐產品迭代。
就此,Manus計劃將中國業務與國際業務徹底拆分,降低政策風險。
而新加坡作為中立跳板,是個不錯選擇,不僅可接入OpenAI、Anthropic等國際AI生態,而且可以利用其算力節點和金融環境優勢。
Manus從爆紅到降溫,這一路你看到了中國AI產業什么變革?
2025年3月推出"通用AI智能體"產品,內測碼炒至10萬元/個,月活一度突破2000萬。
5月開放注冊后月活驟降至約1000萬,用戶留存面臨挑戰。
在商業化嘗試上,Manus推出分級訂閱制,基礎版19美元/月,專業版199美元/月,但尚未形成穩定變現閉環。
顯然,我們不得不關注行業趨勢,就是中國AI企業出海潮。Manus并非孤例,近期多家中國AI公司外遷。
如HeyGen(AI視頻),從深圳遷至洛杉磯,要求紅杉中國等中方投資者退出。
如WIZ.AI(生成式AI),前360高管在新加坡創立,主攻東南亞市場。
如MainFunc,前百度副總裁景鯤在美推出競品Genspark,上線45天收入達3600萬美元。
目前來看,新加坡因政策開放性、算力資源及地緣優勢,成為中資企業首選。
由此可見,Manus的閃電外遷與裁員,是資本驅動與地緣技術封鎖下的被動選擇,也是中國AI企業在全球博弈中尋求生存的縮影。
短期陣痛換海外布局,能否依托新加坡撬動國際市場的增長,仍取決于產品迭代速度與地緣環境變化。
阿明書法:出海
你怎么看?
歡迎文末評論補充!
【科技明說|全球存儲觀察 |全球云觀察|阿明觀察】專注科技公司分析,用數據說話,帶你看懂科技。本文和作者回復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