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電影《風起前的蒲公英》正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影片中,蒲公英中學合唱團的孩子們,用歌聲與夢想,勾勒出了青春之歌。這部影片以細膩真實的鏡頭,深入到這些隨遷子女的生活之中,展現了他們在音樂道路上的追逐、在成長途中的迷茫與堅定,同時也揭示了背后復雜的社會現實。
紀錄電影《風起前的蒲公英》用歌聲與夢想,勾勒出了青春之歌。
蒲公英中學,這所位于城市邊緣的學校,是無數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求學之所 。與普通中學不同,這里的離別不是三年學業(yè)結束后充滿儀式感的告別,而是貫穿在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無奈。袁小燕老師在班會課上曾說:“你們比別的孩子多上一門課,叫‘如何與離別相處’。”這些孩子來自五湖四海,家庭的流動使得他們隨時可能因為父母工作的變動而轉學。他們如同春天里蒲公英的種子,被生活的風吹向不同的方向。
在成長過程中充滿挑戰(zhàn)卻是務工家庭生活困境的真實寫照
權煜飛,在合唱團里是個活潑機靈的孩子。他享受著合唱團的時光,與伙伴們一起排練、演出。但在紀錄片中,他在幾次出現后突然消失,我才第一次認識了這種隨時可能到來的離別。每一次與同學的相處,都像是在倒計時,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突然分別,奔赴不同的地方。他們的青春,在這種頻繁的離別陰影下,多了一份成熟與滄桑。同學們無比珍惜在合唱團一起唱歌的日子,因為那可能是他們短暫相聚時光里最美好的回憶。
而這所建立不到20年的學校,也如同蒲公英的種子,在時代的浪潮中經歷著變遷。學校校址的改變,從最初的廢棄工廠改建,到因為大興國際機場建設而搬遷到新校舍。這株蒲公英的種子被城市發(fā)展的風吹向各處,“更好的地方”或許只是地理空間的轉移,而教育資源的根基,仍埋在看不見的社會土壤里。
同學們無比珍惜在合唱團一起唱歌的日子,因為那可能是他們短暫相聚時光里最美好的回憶。
新的學校,并沒有立刻給孩子們帶來更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種子雖然落在了比較肥沃的土壤,卻需要重新適應、扎根,而這個過程,對于依賴學校資源成長的孩子們來說,充滿了挑戰(zhàn)。
影片中的王路瑤,是眾多務工人員子女的縮影。她熱愛音樂,在合唱團中有著不錯的表現。可她的家庭卻難以理解和支持她的這份熱愛。父母每天為了生計奔波,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更無暇顧及孩子的興趣愛好。在他們的認知里,讀書考大學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音樂這種“不務正業(yè)”的愛好,只會耽誤孩子的學習。
王路瑤在想要報名中央音樂學院的專業(yè)考試時,父母的反對讓她陷入困境。她試圖說服父母,可父母卻認為這會影響她的學習成績,將來難以在城市立足。這種矛盾,不僅僅是家庭觀念的沖突,更是務工家庭生活困境的真實寫照。當孩子的精神需求與家庭的生存壓力正面碰撞時,所謂“不支持”的背后,是父母用自己認知里最保險的方式,試圖為孩子避開他們吃過的苦,卻無意間堵住了另一條可能的出路。但這樣卻令孩子們在追求音樂夢想的道路上,失去了“家庭”這一重要的支撐力量。隨之而來的,是退團和情緒低落,是對未來的無限懷疑。
需要社會用更寬厚的土壤去承接每粒種子
音樂能不能改變這些孩子?在與校領導的討論中,捐贈方對校領導說:這里的孩子擁有許多公立學校所不具備的資源,比如頻繁的演出機會、外界的關注……但這些資源,更多是因為學校和學生本身“務工子女”的標簽所賦予的。孩子們有機會演出,是因為他們特殊的身份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而非真正意義上音樂才能被認可。一旦脫離了這個標簽,這些所謂的“資源”是否還能持續(xù)呢?這也反映出,這些孩子在追求音樂夢想的道路上,看似得到很多,實則根基不穩(wěn),隨時可能因為外界而失去這些機會。就像自然界的風,會把蒲公英吹向四方。
《風起前的蒲公英》被人比作中國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但實際上,影片中的孩子們唱功并不算出色。音樂對于他們來說,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音樂是他們在平凡生活中為數不多的變化與跳躍,是他們能夠暫時逃離現實困境的避風港。對于音樂天賦較高的孩子們,音樂是他們有可能改變命運、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希望。而對于那些只是單純喜歡音樂的孩子來說,音樂是他們生活的調味品。在繁重的學業(yè)和家庭壓力下,合唱團的排練、歌唱,是他們放松身心、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音樂讓他們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力量,就像蒲公英種子有了飛向遠方的強大動力,即便未來充滿未知,也能憑借這股力量去探索、去成長。
《風起前的蒲公英》是一部有深度、有溫度的紀錄片。
導演用極為真實的創(chuàng)作手法,沒有刻意渲染情緒,也沒有回避生活的殘酷。比如小云因為對規(guī)則的不敬畏,失去了寶貴的中央音樂學院就讀機會。這個場景沒有被處理成戲劇化的高潮,而是以一種平淡卻震撼的方式呈現,讓觀眾深刻感受到生活的無常。在孩子們努力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一次小小的失誤,可能就會成為無法挽回的遺憾,這既是成長的殘酷,也是現實的寫照。
這部影片也引發(fā)了我們對于首都城市包容性和人文關懷的思考。這些務工人員為城市的建設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他們的子女卻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諸多疑惑與矛盾。如何讓隨遷子女不再只是城市發(fā)展的旁觀者,而是能真正分享發(fā)展成果的參與者?或許答案就藏在那些被風吹散的蒲公英種子里,需要社會用更寬厚的土壤去承接。讓他們不再像風中的蒲公英一樣漂泊不定,是城市發(fā)展中需要重視的課題。
《風起前的蒲公英》是一部有深度、有溫度的紀錄片。它最珍貴的,是它沒有把鏡頭變成同情的放大鏡,而是讓每個觀眾在這些孩子們的歌聲里,照見生活的真相:成長本就是不斷與離別和解的過程;而堅韌,不過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后,依然選擇為夢想唱一首跑調的歌。蒲公英正在抽出新芽,這是對生命韌性最誠實的致敬!
撰文 楊涵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