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白蛇傳?情》橫空出世時,就因 “絕美戲曲電影” 的標簽,讓無數觀眾喊著 “被票房辜負”。
2025年重映,本以為能迎來 “遲來的春天”,結果最新票房數據扎心了,重映后本次票房僅26.8萬,7月10日的票房更是跌到 2039元,對比同期商業片,簡直是 “慘烈”。
《白蛇傳?情》的重映,再次陷入 “叫好不叫座” 的怪圈,讓人忍不住問:為啥這么好的片子,就是賣不動?
當年《白蛇傳?情》上映,靠著 “水墨美學+粵劇韻律”,讓觀眾驚覺 “原來戲曲電影能這么美”。
粵劇的唱腔、身段,把 “白蛇傳” 的經典故事,演繹得纏綿悱惻,可當時票房一路低迷,很多觀眾壓根沒聽說過這部片,等發現時,影院排片早已寥寥無幾。明明是 “能讓年輕人愛上戲曲” 的神作,卻被市場冷遇,成了無數影迷心中的 “意難平”。
2025年重映,本是 “彌補遺憾” 的機會,結果票房依舊 “爆冷”,對比暑期檔其他影片,動輒千萬、上億的票房,《白蛇傳?情》的成績,像被遺忘的角落。
為啥好片賣不動?首先是 “題材小眾”。戲曲電影,天然帶著 “戲曲” 的標簽,讓很多觀眾覺得 “門檻高”“看不懂”。
可《白蛇傳?情》明明把 “戲曲的美” 掰開揉碎,用年輕人能懂的 “特效、愛情線” 呈現,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跨越千年的執著,水漫金山的視覺沖擊,這些元素,本應該能吸引年輕人,但市場的 “題材偏見”,把很多潛在觀眾擋在了門外。
其次是 “宣發乏力”,重映后的《白蛇傳?情》,宣發聲量小到可憐,對比商業片動輒 “熱搜霸屏、短視頻轟炸”,它的宣傳像 “無聲電影”。
但《白蛇傳?情》的 “好”,真的值得被看見,它不是傳統的 “戲曲記錄片”,而是 “戲曲電影的創新標桿”。
用電影特效放大戲曲的 “美”,水漫金山的戲份,把粵劇的 “水袖功” 和特效結合,水袖一揮,化作滔天巨浪,既有戲曲的寫意,又有電影的寫實,美得讓人流淚。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本該成為 “推廣戲曲” 的絕佳范例,卻因票房冷遇,難以發揮更大價值。
更讓人唏噓的是,戲曲電影的 “生存難”,背后是 “傳統文化傳承的困境”。《白蛇傳?情》的導演敢創新,演員敢突破,好不容易做出一部 “能讓年輕人愛上戲曲” 的作品,卻兩次被票房辜負。
如果這樣的片子都活不下去,誰還敢拍戲曲電影?難道傳統文化的傳播,只能靠 “博物館式的保護”,不能用 “電影創新” 的方式走進大眾?
《白蛇傳?情》的兩次票房遇冷,是市場的遺憾,畢竟,這樣的佳作,不該被辜負第二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