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光明日報
衡量社會的發展水平與幸福指數,一個重要因素是老年人能否享有安康、幸福、有尊嚴的晚年生活。當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億。如何豐富這一群體的精神家園,使其不僅實現“老有所樂”,更能“智享晚年”,成為廣電視聽全力推進的利民惠民工程。近年來,廣電視聽行業推動系統性變革,在技術適老、內容供給與服務生態等方面持續發力,勾勒出一條從基礎保障邁向品質生活的老年文化服務升級路徑。
聚焦技術適老改造,解決“看電視難”問題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豐富了電視的功能。然而,技術升級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操作復雜、收費混亂等問題。從傳統電視換到智能電視后,選擇切換畫面需要用多個遙控器,開機廣告冗長,最長甚至將近兩分鐘,看直播頻道的入口越來越隱蔽。這些變化給習慣看電視的老年人帶來難題,很多人只能依賴晚輩手繪的操作指南才能完成基本操作。“套娃”收費問題重重,收費包層層嵌套、消費細則不透明,很多人曾重復購買某個播放軟件的會員,或遭遇自動續費陷阱。老年人更是深受其害,有的不會辨別復雜的付費界面,誤觸付費選項;有的因視力不佳而看不清小字號的免責條款;更有人因不熟悉電子支付流程,被連續扣費數月仍不知情。本應帶來便利的智能技術反而成為生活障礙,這不僅影響了老年群體平等享受數字生活,更在無形中加劇了他們的孤獨感。
資料圖片
針對這一現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有關部門整頓亂象、重塑機制,舉全行業之力開展治理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復雜工作,大幅壓縮收費包,全面取消開機廣告,積極推廣插入式微型機頂盒等,優化“一個遙控器看電視”“開機看直播”“語音控制”等功能,實現便捷看電視,提升老年人收視體驗。
當老年觀眾通過簡潔直觀的界面設計和便捷的一鍵操作,自如享受數字電視服務時,他們重新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務應有的溫度。這些適老實踐體現了人民廣電事業的初心,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普惠與包容發展,貢獻了富有啟示性的惠民方案。
關注內容供給,既重溫經典又關照現實
廣電視聽文化服務的體驗升級,還在于海量優質內容的無聲浸潤與價值引領。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電視聽領域沉淀了大量群眾喜愛、經久不衰的經典影視作品。為了讓歷久彌新的藝術瑰寶持續滋養心靈,“重溫經典”頻道應運而生。頻道設立一年多以來,已覆蓋人口超過3億,惠及養老機構超過2萬家。該頻道精心遴選《紅樓夢》《西游記》《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承載時代記憶的作品,涵蓋電視劇、動畫片、紀錄片等多種門類,讓銀發觀眾在詩意的文學經典、奇幻的神話故事、質樸的市井生活等多樣藝術體驗中,重拾青春記憶。頻道堅持非商業化運營,全程無廣告,運用數字修復技術提升老舊作品畫質,使很多年代久遠的作品以更清晰生動的面貌重現熒屏。此外,頻道還組織觀眾與主創人員的面對面交流活動。在主創人員分享幕后故事、解析藝術特色的過程中,老年觀眾獲得了更豐富的審美體驗,對作品產生了更深層次的文化認知。
如果說重溫經典,能讓老年人通過回望青春獲得情感慰藉,那么基于老年群體的觀賞訴求而創作的全新作品,則觀照老年人當下的身心特質、情感需求與社會價值,使他們得到更多精神滋養。比如在劇集領域,《我的后半生》聚焦都市銀發婚戀困境,《老閨蜜》細膩刻畫老年女性情誼,《漫長的季節》以懸疑手法呈現老年視角的生命反思,《老家伙》記錄退休再創業的奮斗故事,《外婆的新世界》展現老年女性試圖突破年齡桎梏、探索自我價值。這些作品以多樣視角和溫暖筆觸探討“如何老去”的生命哲學,引導公眾重新審視生命的厚度與尊嚴。在綜藝節目和紀錄片領域,綜藝節目《忘不了餐廳》通過餐廳場景展現認知障礙老人的日常生活狀態,綜藝節目《老有意思旅行社》記錄老伙伴們完成“心愿清單”的治愈旅途,綜藝節目《金色時光》展現老年合唱團臺前幕后的風采,紀錄片《前浪》通過長時間跟蹤拍攝,記錄上海老年人真實的生活圖景。這些作品把普通老年人當成主角,讓他們在光影敘事中展示人生智慧。
資料圖片
從觀看內容到創造內容,構建參與式文化生態
要讓當下的銀發群體擁抱數字生活,不是簡單的技術適應或內容供給問題,而是關乎老年人生存尊嚴、情感歸屬與社會價值重構的深層變革。他們的一些人通過掌握掃碼支付、線上掛號等基礎數字技能,維系與現代社會的連接;一些人面臨子女離巢、故友漸疏的處境,借助通信工具和社交平臺,編織屬于自己的社交網絡,以抵御孤獨、尋找歸屬;還有一些人以短視頻創作、網絡直播為媒介,主動打破“老齡即衰弱”的刻板印象,在數字舞臺上重新找到人生價值。
為全面回應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訴求,廣電視聽行業既要在產品設計上實現適老創新,又要在內容創作中體現價值包容,力爭以更友好的廣電視聽生態,成為助力銀發群體實現數字融入、重建社會聯結、煥發生命價值的賦能者。比如,湖南廣電打造的“愛晚頻道”全媒體矩陣,讓電視、App、社區屏三屏聯動,構建“內容+服務+社交”的立體生態,組織開展銀發文旅徒步、金婚慶典等特色活動,實現虛擬與現實的有機銜接。江蘇廣電打造的“老開心啦”平臺則構建“1+N”的服務模式,即打造一個功能完備的新媒體矩陣,通過小程序提供的“開心公開課”等適老功能,實現直播問診、子女遠程協助操作;打造N個充滿活力的線下社群,基于“全媒體老齡服務聯盟”舉辦各種活動,力爭實現“周周有聚會、月月有比賽”,讓數字服務走進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西游記》劇照。資料圖片
與此同時,網絡視聽平臺的適老創新也呈現出從功能優化到生態培育的深度轉型。B站、抖音、快手等平臺通過流量扶持和創作培訓,培育出“敏慈不老”“我是田姥姥”等具有時代特色的銀發短視頻博主。這些短視頻博主既是適老服務的受益者,更是老年文化的創造者,生動詮釋了“老有所為”的深層內涵。
當然,當前適老服務實踐仍面臨諸多亟待突破的瓶頸。在技術層面,適老設計標準尚未形成統一規范,城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定落差;在內容層面,老年題材創作有的停留于表面呈現,對銀發群體精神世界的深度開掘仍顯不足;在生態層面,違規醫藥廣告、情感詐騙等不良內容時有出現,影響適老服務的健康發展。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還需從三個維度重點突破:其一,將適老設計要求納入產品研發的國家標準體系,同步推進農村及邊遠地區基礎設施升級,確保數字普惠真正落地;其二,扶持老年題材創作,鼓勵跨越代際的創作團隊合作,通過對話等創新形式,構建更加立體多樣的老年文化表達;其三,重點打擊誘導消費、傳播偽科學等違規行為,為銀發群體營造清朗的廣電視聽空間。
從技術減負,到內容滋養,再到生態共建,廣電視聽行業的適老舉措,本質上是面向未來的文化服務范式革新。當銀發群體不僅能便捷地“觀看內容”,更能自信地“創造內容”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更加包容的數字生態,更是活力多彩的老齡社會圖景。
好文共賞請轉發 有話要說請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