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慶縣的田間地頭與建設工地,一場惠及萬千家庭的民生實事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今年以來,余慶縣充分發揮“以工代賑”項目政策,將“賑”的初心融入項目建設全過程,創新“以工代賑+公司+合作社+支部+農戶”模式,既完善了縣域經濟設施,又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實現了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盛夏時節,余慶縣花山苗族鄉萬里村隔山門的山間茶園蔥郁、林海翻波,一條嶄新的水泥路蜿蜒其間。這條路,是余慶縣花山苗族鄉2025年中央財政“以工代賑”項目的成果,該項目與群眾就業深度融合,既完善了基礎設施,又拓寬了增收渠道,讓群眾在家門口端穩“就業碗”。
余慶縣花山苗族鄉萬里村村民在茶產業基礎設施“以工代賑”項目建設點施工。
萬里村的村民多以種植茶葉和務工維持生計。實施“以工代賑”項目以來,施工方優先吸納本村勞動力,帶動當地村民就地就近就業。村民劉德喜在忙完自家農活后,便來到項目點參與建設,成為受益者之一。
“在這里打工每天工資200元,挺不錯的,他們按月發工資,不拖欠,而且我吃住都在家里,很方便。”劉德喜滿意地說。
據了解,項目自開工以來,每天都有20余名工人在這里務工,除了管理人員,工人們都來自萬里村,務工的村民大多都有經驗,且能按照要求規范完成系列操作。同時,施工方配有技術員在現場指導和監督,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合理分工,有序推進項目建設。
余慶縣花山苗族鄉萬里村村民在茶產業基礎設施“以工代賑”項目建設點施工。
“以前我們銷售茶的方式,是用三輪車把采好的茶青運到鎮上,因為路不好,茶商都不愿意到茶園來采購。等這條路修好后,茶青運轉效率可提升30%,預計茶園每畝實現增收1000元以上。這不僅降低了茶葉生產成本,還提高了茶葉的經濟效益,為茶農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花山苗族鄉萬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田茂先介紹。
花山苗族鄉萬里村茶產業基礎設施“以工代賑”項目僅僅是余慶縣“以工代賑”推動產業發展的生動縮影。
同樣,在余慶縣龍家鎮光明村,紅粱產業配套基礎設施“以工代賑”項目也在穩步推進。工人們分工明確,有的在挖溝渠,有的攪拌砂石、搬運石塊,有的壘砌擋墻,施工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據了解,龍家鎮光明村依托“企業+村合作社+農戶”三級管理體系,推行“訂單種植、保底收購”模式,推動高粱產業規模化發展。因現有溝渠破損和道路承載能力較弱,導致高粱運輸不便。
今年3月,該項目采用“以工代賑”模式開工建設,計劃完善紅粱產業配套水利設施及道路設施,新建排洪渠3條,改造灌溉渠道5條,改造產業路4條,改造機耕道2條,總投資782萬元,不僅能改善該村產業基礎設施條件,還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
余慶縣龍家鎮光明村村民在紅粱產業配套基礎設施“以工代賑”項目建設點施工。
村民封永福就是其中的收益者,他介紹:“以前農閑的時候,只能在家閑著,沒什么收入。現在好了,家門口有了這個項目,每天都能來干活掙錢,一個月有五六千的收入,還能照顧家里。”
封永福以前在外打零工,村里通過“以工代賑”方式實施項目后,他第一時間報了名,在家門口捧起了“新飯碗”。
“在用工方面優先吸納當地群眾,尤其是特殊困難群體、低收入人群等。”龍家鎮光明村副主任劉仕斌介紹,隨著工程推進,還會陸續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余慶縣龍家鎮光明村村民在紅粱產業配套基礎設施“以工代賑”項目建設點施工。
近年來,余慶縣將“以工代賑”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不斷完善產業路、生產灌溉等農業基礎設施。同時,統籌各類培訓資金和資源,利用項目施工場地、機械設備等,通過“培訓+上崗”等方式,分層分類對務工群眾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和安全生產培訓,幫助務工群眾掌握實際操作技能。
“目前,余慶縣已實施‘以工代賑’項目3個,累計培訓務工人員568人,帶動418人就近就業,已發放勞務報酬152萬元。”余慶縣項目服務中心主任王玉昆說,下一步,余慶縣將持續深化“以工代賑”模式,在更多領域拓展群眾就業渠道,讓政策紅利惠及更多老百姓,繪就共同富裕的美好畫卷。(文/圖 王永娟、李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