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伊朗和以色列打了一仗,12天就結束了,伊朗輸得一塌糊涂。
伊朗輸在哪?就是低估了對手的決心和能力,沒主動出擊,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中國要是跟美國杠上了,絕對不能犯這同一個錯,得咬死一點:絕不能低估對手,絕不能被動挨打。
伊朗的慘敗:低估對手,后果很嚴重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突然對伊朗動手了。他們的F-35戰機直接飛進伊朗領空,把伊朗的導彈發射車、雷達站、指揮中心炸了個稀碎。
伊朗的防空系統壓根沒反應過來,指揮官還在睡大覺就被干掉了。
更夸張的是,以色列的特工早就在伊朗潛伏好了,隨時搞破壞。伊朗的核設施、軍事基地,一夜之間就廢了。
伊朗想反擊,可已經晚了。他們發射了一堆導彈,結果大部分被以色列的“鐵穹”系統攔住了,剩下的那點也沒啥殺傷力。
伊朗的“泥石”和“法塔赫-1”導彈,實際上打在以色列的建筑上,連窗戶都沒砸碎。所謂的醫院玻璃碎了幾塊,證券大樓墻裂了幾條縫,這就是伊朗吹噓的“鐵血報復”,聽著都讓人尷尬。
美國也下場了。
6月22日,6架B-2隱形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飛了37個小時,直奔伊朗的福爾多核設施。
福爾多核設施藏在地下90米深,伊朗以為固若金湯,結果美國的鉆地彈一炸,全毀了。伊朗的雷達連個影子都沒掃到,防空警報都沒響一聲。
6月23日,伊朗還不死心,朝美國在卡塔爾的基地發射了19枚導彈,結果18枚被攔截,剩下一枚落在空地上,連個坑都沒砸出來。
更搞笑的是,伊朗還提前通知了美國和卡塔爾,生怕真把美國惹毛了。這哪是打仗,簡直是給人家送靶子練手。
最后,特朗普在網上得意地說,伊朗已經“釋放了怒火”,希望“別再有仇恨了”。
他還宣布以色列和伊朗停火,戰爭12天就結束了。伊朗連霍爾木茲海峽都沒敢封鎖,油價一聽停火就暴跌,黃金也跟著跳水,市場都看透了伊朗的底牌。
伊朗咋輸得這么慘?歸根結底,就是低估了美國和以色列的決心和能力。
他們以為美國忙著國內的事,不敢真打;以為以色列不敢單挑,結果人家不宣而戰,直接把伊朗的指揮系統打癱了。伊朗的空軍和防空系統太拉胯,制空權一丟,導彈發射車就成了活靶子。
他們的導彈雖然多,但沒核彈頭,威力還不如航彈,打了半天,連一個以色列士兵都沒傷著。再加上情報失誤,內部滲透嚴重,伊朗從頭到尾都被牽著鼻子走。
中美潛在沖突的風險: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不小
中美關系,這幾年真是越來越火藥味十足。
貿易戰打得熱火朝天,美國制裁華為、中興,中國也不甘示弱,搞稀土出口限制。科技戰更是你來我往,美國封鎖芯片技術,中國加緊自研麒麟芯片。
軍事上,美國在亞太地區有750個軍事基地,從日本到澳大利亞,從關島到卡塔爾,圍著中國布了個大網。
B-2隱形轟炸機、F-35戰機,都是頂尖貨色,隱形技術讓中國的雷達很難抓到。萬一中美真打起來,情況可比伊以沖突兇險多了。
美國頻繁插手中國內政問題。臺灣問題就不用說了,美國派軍艦過臺灣海峽,還賣武器給臺灣,擺明了挑釁。南海問題上,美國的“自由航行”沒少折騰,派航母、驅逐艦來晃悠。
這些地方隨便哪個擦槍走火,都可能把中美拖進大戰。
美國雖然經濟有點疲軟,但軍事實力還是世界第一。他們的空軍和海軍航空部隊,全球獨一份,隨時可以搞“斬首”行動。
B-2能飛上萬公里扔鉆地彈,F-35能悄無聲息地突破防線,伊朗的教訓就在眼前,中國可不能不當回事。
毛主席說過,美國是“紙老虎”,但你要是輕敵,它就變成真老虎了。中美要是真干起來,美國的戰斗意志和技術優勢,中國得掂量清楚。
中國這些年發展快,經濟體量全球第二,軍事實力也不弱,但跟美國比還有差距。
中國的航母剛起步,美國有11艘;中國的隱形戰機殲-20數量有限,美國的F-35都裝備上千架了。萬一打起來,美國要是學以色列和伊朗那套,先下手為強,中國可不能像伊朗那樣傻等著挨揍。
中國絕不能被動挨打:先發制人
在現代戰爭中,信息主導權和先發打擊能力的重要性被再次放大。
美軍的全球部署和作戰能力依然處于世界第一梯隊。截至2024年,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維持著大約750個海外軍事基地,分布于歐亞、非洲及太平洋地區,從迪戈加西亞到沖繩,從關島到卡塔爾,這一全球網絡支撐了美軍“隨時部署、快速打擊”的能力結構。
其中,空軍基地是美軍全球戰略的中樞。
F-22“猛禽”、F-35“閃電II”以及B-2“幽靈”隱形轟炸機等多型高端戰機,依賴這一基地體系實現快速投送和戰略壓制。
美軍一貫奉行“空中優勢先于地面推進”的軍事理念,在以往對外戰爭中,從1991年海灣戰爭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都是先通過高密度空襲摧毀對方的雷達、通信和防空系統,再逐步實施地面行動。
因此,“先發制人”在美國軍事戰略中不僅是一種作戰方式,更是制度化的作戰哲學。
在假設中美發生軍事沖突的極端情形下,有效壓制美軍的空中力量被認為是打破其區域優勢的關鍵手段之一。
從軍事部署現狀來看,美國在中國周邊長期維持著多個空軍基地和前沿空中作戰節點,包括日本的嘉手納、三澤基地,韓國的烏山、群山空軍基地,以及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等。
這些基地構成了美軍在西太平洋的空中支點,是其執行快速部署、斬首打擊和空中壓制的基礎平臺。
在現代高烈度沖突中,空軍依然被視為戰略打擊的核心力量,尤其是隱形戰機在突防與精確打擊中的作用,使其在戰役初期具備改變戰場格局的能力。
美國空軍目前主力機型包括F-22“猛禽”、F-35“閃電II”等第五代戰斗機,這些機型依賴于高度先進的生產體系、復雜的維護保障系統以及廣泛的全球基地網絡。
一旦其地面停放時遭遇打擊,將造成不可忽視的戰力損失,甚至影響后續作戰的連續性。
美國現階段的軍工生產能力,已無法與二戰時期相比。
當前美軍F-35的月產能維持在9至11架之間,F-22早已停產,僅依賴存量維護與改進。若遭遇高密度損耗,將無法在短期內實現戰斗力重建。
以F-35為例,其整機生產涉及超過1,700家供應商,涵蓋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一旦在戰時遭遇運輸鏈中斷或核心原料短缺,將嚴重影響生產進度。
特別是在隱身戰機的制造中,稀土材料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稀土用于F-35雷達系統、電磁干擾設備、高性能永磁電機等核心組件。
一架F-35使用的稀土元素總量超過400公斤,包括釹、鏑、鋱、鑭等關鍵金屬。
中國目前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不僅擁有全球約70%的精煉產能,還控制了多數重稀土的出口渠道。
一旦中方在戰爭背景下實施稀土出口禁令,將導致美國戰機維修與新機組裝進度嚴重受限。
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期間,稀土議題曾短暫成為戰略博弈焦點,五角大樓在后續報告中多次警告其對稀土依賴已構成“國家安全隱患”。
而在戰爭態勢下,這種資源封鎖將不再是象征性的策略工具,而可能成為直接影響美軍空中力量可持續性的決定性變量。
因此,在戰略評估中,打擊敵方空軍基地并通過資源管控限制其戰機補充能力,不僅是一種戰術選擇,更是爭奪戰場主導權和節奏控制權的重要路徑。
在未來潛在高強度沖突中,空中力量的削弱將直接牽動整個作戰體系的運行,而其背后所依賴的工業能力、資源保障和后勤系統,將成為決定勝負的核心要素之一。
結語
當前,中國在武器裝備與作戰能力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特別是在遠程打擊、隱形技術、網絡電子戰和預警系統等關鍵領域,實現了由“防御型戰略”向“攻防兼備”的戰略能力躍升。
“以攻為守”并非意味著主動挑釁,而是在戰略層面強調獲取戰場主導權。
要真正掌控戰爭主動權,必須具備能夠在沖突初期即打亂對手部署、削弱其打擊意志的綜合作戰能力。中國通過“天基—空基—陸基”一體化偵察打擊體系,正在形成全維度作戰能力。
未來戰爭的勝負將取決于“決策速度、傳輸速度與打擊速度”的合成優勢。誰掌握了更快的決策節奏,誰就能搶占作戰主導地位。
參考資料:
1、銳評|“以伊沖突”也給我們上了一課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5-07-02
2、伊以沖突最新進展:以軍稱已摧毀伊朗鈾濃縮設施 中國僑網 2025-06-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