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芯片界的掃地僧。
那個你印象中的移民之都、金融帝國、地表最強收過路費的,其實也是芯片重鎮。
從博通、賽靈思、聯發科等芯片設計公司,到臺積電、聯電、格芯、日月光等代工廠和封裝廠,都在新加坡有重要布局。全球平均每10顆芯片,就有1顆來自新加坡。
最近2年,各大芯片廠又紛紛重金落子新加坡,恩智浦要投78億(本文貨幣單位如無強調均為美元),格芯要投40億,不是新增,就是擴建。
更夸張的是,有超過20%的美國芯片公司會把前端工廠放在新加坡。
明明是個彈丸之地、本土市場狹小、勞動力又貴得離譜,為什么這些芯片大廠還是愿意在新加坡砸錢呢?
嘉賓商學為你揭秘,芯片掃地僧新加坡。
1、外資包圓
1968年,國家半導體公司成立了一家組裝和測試工廠,新加坡正式開始造芯。
第二年,德州儀器就在新加坡建了廠。
別看現在德儀名氣不大,市值不到英偉達的1/10,但它可是芯片界的黃埔軍校,1958年,德儀的工程師杰克·基爾比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塊芯片;1987年,德儀前三號人物張忠謀成立臺積電,開創芯片分工時代;包括中國臺灣的第一個國際化芯片工廠,也是德儀投建的;到新加坡也一樣,德儀的建廠,相當于為新加坡芯片工業做了代言,是塊活招牌。
1970年,全球最大車規級芯片廠英飛凌的前身——西門子半導體部門在新加坡建廠;
80年代,惠普先后把芯片設計中心和工廠引入新加坡;1985年,意法半導體成為第一個在新加坡設立前端芯片生產基地的公司;1993年,德儀、惠普和佳能合資成立新加坡技術半導體公司,專攻DRAM芯片;1998年,美光收購德儀的DRAM業務,順勢進入新加坡。
這是芯片制造,在封測環節,新加坡同樣吸引了像日本電氣、AT&T、AMD等國際大廠。
可以說這個階段的新加坡芯片行業,基本被外資包圓了。
而新加坡也樂見其成,不會因為保護民族工業就限制外資,相反,外資大廠的到來,恰恰為新加坡引入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甚至培育了科技生態。
這種開放的心態,就是新加坡芯片繁榮的第一個原因。
2、官方重視
當然,這不是說新加坡完全放棄了芯片自主。別忘了,他們開局就是靠1968年國家半導體公司成立的組裝、測試廠。
1987年,新加坡政府成立特許半導體公司,要進軍芯片代工業。
中芯國際前COO(首席運營官)、英特爾前高管楊士寧,也在特許做過CEO,你看,芯片圈就這么大。特許前期發展得很不錯,在新加坡擁有6座工廠,AMD、IBM、英飛凌、三星都是它的客戶,一度成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廠。
除了直接成立公司,新加坡政府也注重培育土壤。1991年成立微電子研究所,一邊發力芯片設計的技術攻關,一邊促進產業合作、組建芯片聯盟。1990年代末,還建立了一只20億新元的芯片產業發展基金。
官方的重視,是新加坡芯片繁榮的第二個原因。
到2009年,新加坡占到全球芯片產能的11.2%,是僅次于中國臺灣新竹市的亞洲芯片中心。
3、栽下梧桐樹
問題是,誰都知道搞芯片要砸錢,也都知道引入外資大廠的好處,為什么偏偏是新加坡做成了呢?
首先,新加坡雖然本土市場小,但作為全球交通樞紐,輻射的市場范圍足夠大,而且芯片那么貴,基本不考慮運輸成本,這是基礎。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營商環境實在太好了。
比如擁有雙重征稅協定(DTA)網絡,可以避免雙重征稅;再比如沒有外國所有權限制和外匯管制,外資不用擔心賺了錢拿不走;新加坡還有全球領先的知識產權制度,芯片是專利密集型行業,在臺積電的工廠,A4紙上都埋了金屬線,就怕泄露秘密。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局也相當體貼,有芯片公司來投資,他們從建廠前的規劃評估,到建廠中的水、電、土地取得,甚至是完工后的人員招募、長遠的財務規劃,都有完整的協助。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多數成功的商業案例,靠的不是研究鳳凰,而是培育梧桐。
出品 | 嘉賓商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