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4284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142個詞條
最近刷到一位職場新人的求助帖,直言自己遇到了傳說中的“訴苦型”同事。
說白了,就是每天都喜歡吐槽,芝麻大點的事也要“蛐蛐”幾句。
事情的關鍵在于,這樣的吐槽太過頻繁,而這位網友又恰好是那種共情力很強的人,聽過吐槽后,也會因為這些影響自己的心情和工作狀態。
盡管她多次委婉拒絕,但對方卻跟聽不懂似的,自顧自地不斷輸出。
在這位網友的求助帖下面,不少網友紛紛給出了意見,中心思想卻出奇一致:
堅定拒絕,趕緊逃離,把自己的能量場奪回來!
這條帖子讓筆者想起一位心理博主@心理師bestta曾分享過的一句話:
千萬不要回應任何的負能量。
有些時候,我們下意識地接住了別人的吐槽,殊不知這些東西有可能會慢慢滲透進我們的身體里。
不回應悲觀,不回應抱怨,專注自己,才能得到源源不斷地滋養。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才能走向越來越好的狀態。
01
少聽,小心精神被內耗
人就像海綿,容易吸收周圍人的情緒頻率。
當那些抱怨、否定、焦慮的“喪言論”不斷進入我們的大腦,潛意識會慢慢接受這些暗示,最終讓我們的能量也變得渾濁。
一個經常聚會的寶媽群里,有位怨氣十足的“祥林嫂”,每次聚會都大倒苦水。
不是抱怨老公懶惰,就是孩子太叛逆,公婆太嘮叨,爹媽太冷漠,總之就是所有的不好都發生在她身上。
起初,其他一起出來的寶媽出于關心都會耐心地傾聽并給予回應,可是每次回到家后,大家在照顧自己的家事時,腦子里都會蹦出這位寶媽的抱怨。
一些人覺得身心俱疲,每次都要花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從這種壓抑、疲累中走出來。
后來她們學會了一個萬能句式,既能禮貌打斷,又能把訴苦者從當下的狀態里脫離出來:
“先不說這些啦,說說你遇到的開心事吧?!?/p>
漸漸地,這位寶媽的吐槽頻率竟真的降低,和大家的相處也變得輕松起來,寶媽群又恢復了往日的陽光。
遠離消耗你的聲音,就是對自己能量的最大保護。
《人間失格》里的葉藏,因為內向隱忍的性格,總是討好別人,接受身邊人的一切負面情緒,最終被虛無感吞噬。
現實中,那些總把“我太倒霉了”“活著真沒意思”掛在嘴邊的人,就像情緒黑洞,靠近久了,再積極的人也會被拽進深淵。
同事小夏有個社交法則,讓我聽完連連稱贊成熟的智慧。
她會在每天下班后及時關閉工作群提醒,屏蔽愛抱怨的親朋的社交平臺。
她說:“以前總覺得不聽就是冷漠,后來才明白,守住自己的情緒邊界,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的負面情緒負責——
畢竟,誰也無法通過吐槽獲得真正的成長?!?/p>
當我們學會選擇性傾聽,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生活,就會發現:
那些曾讓我們輾轉難眠的閑言碎語,不過是過眼云煙。
屏蔽外界的噪聲,才能聽見內心的聲音。
02
少辯,小心情緒被同化
面對“訴苦型”親友,許多人總忍不住擺事實講道理,試圖用理性驅散對方的陰霾。
可這種善意的辯解往往如同在泥潭里掙扎,越用力陷得越深。
因為抱怨者的抱怨不同于普通的傾訴,他們需要的從來不是解決方案,而是情緒垃圾桶。
真正的智慧,是守住自己的情緒陣地,不被他人的負能量同化。
《圍城》中的方鴻漸面對滿腹牢騷的妻子孫柔嘉,總試圖用道理說服她停止抱怨。
無論是家庭瑣事還是職場不順,方鴻漸都耐心分析、據理力爭,可每一次辯論不僅沒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兩人的矛盾愈演愈烈。
孫柔嘉在抱怨中宣泄情緒,而方鴻漸在辯解中耗盡精力,最終兩人的婚姻在無休止的爭吵與抱怨中走向破碎。
這恰恰印證了,在情緒的漩渦里,道理往往蒼白無力。
一位銷售主管面對團隊員工吐槽客戶難纏、任務過重,多次站在專業角度分析問題、給出建議。
然而,這位員工不僅沒有虛心受教,反而斥責主管“站著說話不腰疼”,抱怨的次數更多了。
和善與抱怨的人辯解爭論也好,給出正向反饋也罷,注定都是對牛彈琴,徒勞無果。
少辯,不是冷漠,而是對自己情緒的負責。
不執著于改變他人的抱怨,專注于經營自己的情緒世界,我們才能在喧囂的日子里,始終保持平靜與清醒。
03
少摻和,把別人的課題還給別人
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出了“課題分離”理論,大意如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過度介入他人的問題,不僅無法真正幫助對方,還會讓自己陷入疲憊與焦慮。
我們能看到勾心斗角的宮斗劇中,有人懂得保持清醒,不摻和別人的戰場,只過好自己的日子;能看到深宅大院里,有人面對失魂落魄的求助,懂得授人以漁,引導其自己覺醒,而不是插手其中。
真正的智慧,是懂得讓別人走別人自己的路,讓別人受別人該受的苦。
生活中,不乏一些被“情緒巨嬰”捆綁的“老好人”:
朋友婚姻破裂,他們不分晝夜陪聊;
同事工作出錯,他們主動攬責背鍋;
親戚家孩子叛逆,他們苦口婆心說教……
結果往往是:
朋友復婚又吵架,同事下次依然出錯,親戚孩子依然叛逆,而“老好人”自己卻累得心力交瘁。
你可以善良,但千萬別有“對別人人生負責”的“宏圖大志”。
授人以漁,幫人有度,過度介入,就是一種不合時宜的越界。
鄰居張姐的女兒婚后常因瑣事回娘家哭訴,起初張姐每次都幫著分析、出主意。
結果女兒越來越依賴,婚姻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三天兩頭往娘家跑。
這一來,攪的張姐茶不思飯不想,生活節奏全被打亂,一把年紀還要為女兒的家庭做“婚姻管理師”。
后來,張姐深思熟慮,一咬牙決定改變策略,不再做女兒情緒的“接盤俠”。
她耐心地對女兒說:
“媽媽理解你的委屈,但這是你和丈夫兩個人的事,媽媽相信你能處理好?!?/p>
沒想到,自此以后的女兒也意識到自己不能再依賴別人做決定了,逐漸學會自我反思,主動學習夫妻相處之道,愿意和丈夫多溝通,夫妻關系也變得緩和不少。
張姐說:“以前總怕她吃虧,現在才明白,父母若總想著替孩子扛住風雨,孩子就永遠學不會自己打傘。”
每個人都有自己要經歷的成長課題,你可以共情,但不必代勞;可以陪伴,但不必背負。
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過好自己的人生,就是對他人最好的尊重。
04
作家馬德說過:
“這個世界,看似周遭嘈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凈;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復雜?!?br/>
不回應悲觀,是因為我們知道,抱怨換不來改變,唯有行動才能變好;不回應抱怨,是因為我們明白,別人的情緒問題,應該讓他們自己消化。
當我們學會少聽外界的噪聲、少想虛無的煩惱、少摻和他人的人生,就會發現:
自己的能量場越來越清澈,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從容。
那些曾讓我們糾結的人、困擾的事,都在專注自我的過程中變得無足輕重。
愿你我都能做自己人生的“屏蔽器”:
聽想聽的傾訴,想該想的心聲,走自己選擇的路,把感受放在第一位,把能量留給值得給予的人。
如此,方能在歲月的長河中,活得清醒、自在、豐盈。
作者:藍海,藍鯨銜光,海霧破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