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預警:此文可視作《長安的荔枝》的非典型性劇評,有劇情透露。
縱有女主負面新聞纏身,豪華陣容加持的《長安的荔枝》仍以扎實的劇本、精湛的導演、出色的表演和考究的服化道贏得口碑與收視雙豐收。
大結局落幕時,不少人一聲嘆息,為李善德深感惋惜;更有些人心有戚戚,在他身上窺見自己的影子,不禁感同身受。
任務:系統博弈的困局
好的劇集,開篇從不遮遮掩掩,而是直入主題。
算學出身的上林署低級官吏李善德被同僚挖坑,接下了一個在當時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六月初一,把嶺南新鮮荔枝運送到長安,為貴妃賀壽。
這個任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并非全無可能,但希望極其渺茫。這種任務的艱巨性與不確定性,恐怕很多實驗學科的博士生都面對過。
接到任務后,需要對任務進行拆解。李善德的任務,在嶺南主要是保鮮技術創新和運輸距離優化,這約等于實驗室階段的研發,雖然困難,但李善德總體還能把握;回到長安后,荔枝轉運進入落地操作期,李善德面對的則是資源協調等諸多系統性的博弈難題。
這個過程與很多工科項目的落地很相似:千辛萬苦在實驗室做出來了,真正轉化的時候,不僅需要面對很多技術之外的難題,成果轉化的好處,也往往落不到技術創新的最大功臣身上。
在完成保鮮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李善德克服了各種困難與挑戰。想轉運新鮮荔枝,保鮮期的延長是關鍵。在方法和工具的聯合創新下,荔枝的保鮮日期從三日延長為十一日——這其中還有一次勞民傷財的失敗實驗。
有趣的是,李善德并不是單純靠技術和工具的疊加,他也取他山之石,開發了技術的原始創新。這種主要沿襲和借鑒前人成果,加一點點自己原始創新,最終達到目的的方式,也是實驗學科博士生常用的創新方式。
與保鮮技術的創新相比,運輸距離的優化則更像是實驗科學科研歷程的一種隱喻——尋找雖然已知,但少有人知的捷徑,為自己的目標服務。劇中這種捷徑的尋找伴隨著陳年舊事的層層解密,博士生們更常面對的,則是對前人文獻巨細無遺的抽絲剝繭。
李善德在嶺南完成的創新,離不開內外部各種力量的支持與合作。
胡商蘇諒不僅提供雙層甕,還傾家蕩產提供資金支持;林邑奴知恩圖報,舍身捐軀;作為荔枝技術專家的阿僮,率族人全力配合;小舅子鄭平安明明有隨時掉腦袋的任務,也同樣在關鍵時刻多次保護李善德……沒有這些貴人的相助,李善德不可能開發出轉運荔枝之法。
這一點與博士生做課題何其相似!一個項目能最終完成,導師的指導、個人的努力、團隊的合作,甚至實驗室成員的關系,全都是重要因素。
技術難題解決后,項目進入實操階段。當面對復雜的資源協調時,精于計算的李善德瞬間變為小白。廟堂與江湖各有門道,高校和社會也各有規則。李善德懷揣經過實驗的荔枝轉運之法,宛若小兒持金過鬧市,即便無人敢于明搶,也終會被人利用。此時,之前劇中藏身于轉述之口的大佬們紛紛露面,帶著不同的目的推進荔枝轉運。
心理:自我救贖的成長
千萬不要覺得學術圈太現實,其實各行各業都是這樣的,甚至自古如此。
正如《投名狀》里龐青云所說:
「有希望打贏的仗,絕對輪不到我們上,讓我們上的,肯定是沒有希望打贏的。把沒有希望打贏的仗打贏,我們才有機會,但僅僅是個機會。
《投名狀》海報 圖片來源:博納影業官網
這句話改寫為學術版大概是這樣的:
「有希望出大論文的好課題,絕對輪不到我們上,讓我們上的,肯定是沒有希望完成的。把沒有希望完成的項目完成,我們才有機會,但僅僅是個機會?!?/blockquote>
前期:退無可退,向前拼搏
李善德在最開始被同僚設局后是非常抗拒任務的,但一切無法挽回,沒有退路,只能向前拼搏。
實驗學科的博士生在選課題的時候,也經常面對這樣的困境。課題很棘手,很難做,但不得不做。
中期:堅持不懈,達成結果
到達嶺南后,面對重重困難,李善德多次陷入絕望,身心俱疲,陷入自我懷疑。但為了目標,也為了自己的女兒,他咬牙堅持,反復嘗試新方法,堅持不懈,終于在實驗層面獲得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李善德也逐漸看清底層百姓的苦難。
實驗學科的博士生在深入開展課題的時候,也會碰到各種意料內外的困難,他們同樣盯住目標,堅持不懈,克服困難,最終完成課題。
后期:成敗看淡,求諸本心
就在李善德帶著荔枝轉運之法回到長安,志在必得的時候,長安政治斗爭的暗涌將其卷入。
白紙一張的李善德最終放下完成任務的執念,回歸本心,在最后關頭廢掉了即將運抵長安的新鮮荔枝,不再留戀長安官場,最后帶著女兒來到嶺南,求得內心的通達。
而絕大多數博士辛辛苦苦完成的項目,都沒啥落地價值,即便有,很多也難以落地。做項目之前忽悠的那些所謂研究意義,也如過眼云煙一般無人在乎。博士畢業后,更是極少有人能將博士期間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轉化。
面對這樣的現實,唯有看淡成敗,回歸本心。
結局:早已注定的失敗
以最初的命題為判尺,李善德顯然沒有成功。大結局里送到貴妃面前的,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爛荔枝。
但李善德的失敗,絕非一人之過。因為整個項目,從一開始就是錯誤。
戶部主事曾說,明明四川也有荔枝,為什么非要從嶺南運鮮荔枝?且楊玉環自幼長于蜀地,自小吃的也是四川的荔枝。
雖然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唐代進貢長安的荔枝究竟來自何處,但主流觀點認為荔枝應該產自四川涪州,經荔枝道穿大巴山,抵達漢江南岸后換走子午道進長安,全程 2200 余華里,比劇中嶺南距離近一半。換言之,李善德所有孜孜以求的計算和嘗試,都是錯上加錯。
很多研究生的課題也是這樣,導師對某問題的答案有大致的推測,感覺也許在某處,就讓研究生開始研究,到底能不能找到答案并不知道。
研究生運氣夠好,答案就在那里;運氣一般的話,答案雖不在此,但終于有了線索,在彼處找到答案;運氣差的話,做上幾年,所有結果都是試錯,對正確結果仍然一無所知。
由此來看,研究生們的學術探索精神,與李善德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脈相通。
可惜,科學研究是客觀的,就像轉運荔枝的技術一樣。僅有探索精神和獻身精神,并不代表能獲得足夠的產出/益處。
整個運送荔枝的項目,最終為他人做嫁衣,變成了廟堂之上政治斗爭的籌碼。這種屎上雕花又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項目,可能也是很多研究生在科研中需要面對的真實困局。
意料之外的收獲
當然,如果拋開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對整個過程進行解構,李善德似乎也達成了一些相當值得稱道的指標。
在社會價值的層面,李善德主動提供計謀,扳倒右相;
在自我價值的層面,李善德不僅開發出轉運荔枝之法,還曾手持右相腰牌,迎來人生最高光時刻;
雖然因轉運失敗被發配嶺南,但父女兩人也完美躲過安史之亂的兵燹之災;至于愛情,李善德最終與阿僮一起生活在荔枝園里......
很多研究生再回首自己求學經歷時也會有這種求諸己的獲得感:
我雖然沒有為知識大廈添磚加瓦,但至少加了一粒沙;我雖然連一粒沙都沒加,但至少也驗證出一粒殘次的沙;我雖然拿著一千多的工資,但我操作的儀器上千萬;我雖然沒發表大 paper,但我論文數量多;我雖然論文發表少,但至少沒做假;我雖然耽誤了談戀愛,但幾年下來至少有個學位;劇集已經落幕,討論仍在繼續。
注:文中圖片除單獨注明外,均來自《長安的荔枝》官方微博。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我們長期為科研用戶提供前沿資訊、實驗方法、選品推薦等服務,并且組建了 70 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交流群,覆蓋PCR、細胞實驗、蛋白研究、神經科學、腫瘤免疫、基因編輯、外泌體、類器官等領域,定期分享實驗干貨、文獻解讀等活動。
添加實驗菌企微,回復【】中的序號,即可領取對應的資料包哦~
【2401】論文寫作干貨資料(100 頁)
【2402】國內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匯總(60 頁)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響因子(20000+ 期刊目錄)
【2404】免疫學信號通路手冊
【2405】PCR 實驗 protocol 匯總
【2406】免疫熒光實驗 protocol 合集
【2407】細胞培養手冊
【2408】蛋白純化實驗手冊
【2501】染色體分析方法匯總
【2502】國自然中標標書模板
【2503】WB 實驗詳解及常見問題解答
【2504】DeepSeek 論文寫作常用口令
【2505】中國科學院期刊分區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響因子(2025 年最新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