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門內那條老胡同里,豐寶齋的幌子掛了快一個世紀。紅漆木門上的銅環磨得發亮,推門進去,總能聞見一股混合著老木頭和舊紙張的味道 —— 那是時光的味道,也是老北京人心里踏實的味道。
去年深秋,住在胡同尾的李奶奶顫巍巍抱來一個樟木箱。箱子邊角磕得掉了漆,鎖扣也銹得打不開,老人說這是老伴兒年輕時從南方帶來的,如今家里要裝修,實在沒地方擱。店里的王師傅蹲在地上,用軟布擦去箱子上的浮塵,又借著窗光仔細瞧了瞧木紋,忽然直起腰對李奶奶說:“您這箱子是正經的香樟木,瞧這榫卯結構,怕是有七八十年了。”
李奶奶愣了愣:“就這破箱子,還能值倆錢?” 王師傅笑了,邊找工具慢慢撬開銹鎖邊說:“您看這內里的隔板,都是整塊木頭挖的,當年能用上這工藝的,可不是普通人家。” 等箱子打開,里頭墊著的藍布包袱里,竟裹著一套黃花梨小茶幾,桌面的云紋雕刻雖有些磨損,卻透著股子雅致。
那天,王師傅不僅給了李奶奶遠超預期的價錢,還特意找了塊棉墊把樟木箱裹好,叫徒弟送老人回家。李奶奶后來逢人就說:“豐寶齋的人,比自家晚輩還細心,把老東西交給他們,我一百個放心。”
這就是豐寶齋,回收老家具、老物件,從不是冷冰冰的交易。不管是紫檀木的太師椅,還是黃花梨的條案,哪怕是一把斷了腿的紅木算盤,只要帶著歲月的溫度,這里的人都當寶貝待。前年有個小伙子抱來個裂了縫的青花瓷瓶,說是搬家時不小心碰的,王師傅看了半天,認出是民國的淺絳彩瓷,不僅沒壓價,還介紹了個修瓷的老手藝人給小伙子:“先修好了再賣,能多換些錢。”
街坊們都說,豐寶齋的秤,秤的是物件,量的是人心。前陣子胡同里搞騰退,不少人家清理出老物件,都愿意先送到這兒來。有戶人家的紅木衣柜,面板被孩子劃了道深痕,王師傅照樣按實價收,說:“老家具哪能沒點磕碰?這才是過日子的印記。”
除了硬木家具和瓷器,店里還收各種老物件。銅爐、玉器、舊字畫,甚至是幾枚銹跡斑斑的銅錢,王師傅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有回一個年輕人拿來枚 “光緒元寶”,說是地攤上淘的,王師傅一看就搖頭:“這是仿的,您以后別花這冤枉錢。” 不僅沒收,還教了小伙子幾招辨別的法子。
在豐寶齋,沒有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的套路,只有 “一是一,二是二” 的實在。就像門口那塊褪色的木牌上寫的:“百年老店,不欺客,不瞞價。” 來這兒的人,圖的就是這份放心 —— 知道自家傳了幾代的紫檀書桌不會被當成普通木頭,明白奶奶陪嫁的青花瓷碗能遇見懂它的人。
若是您家里也有這樣的老家具、老物件,或是壓箱底的紫檀、黃花梨木料,不妨來豐寶齋坐坐。喝杯熱茶,讓老師傅們給掌掌眼,哪怕最后不打算賣,聽他們講講老物件里的故事,也是件樂事。畢竟在這日新月異的城里,能守著老規矩、揣著熱人心的老字號,已是越來越少了 —— 而豐寶齋,會一直在這里等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