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冰棒的箱子,爆米花機器……
一組組微型榫卯木作
像是打開了時光之門
讓很多人的兒時記憶浮現在眼前
這些“老物件”都出自
一位70多歲的“老南京”之手
來聽聽他和微型木作的故事↓
在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屋子里,堆著幾十件大大小小的自制工具和木料,這就是南京市民陳和生的木作工作室。陳和生今年76歲,退休前是位會計,沒有學過一天木工,但是對這些木頭的興趣,要從他小時候說起。
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 陳和生:大概七八歲的時候,家里面搞裝修,請了遠親朱爺爺來干活。我覺得朱爺爺很神奇,多粗的木頭鋸子呼哧呼哧地就鋸斷了,原來很毛糙的木板,他用刨子推了幾下頓時就光滑了。每當他干活的時候,我都在旁邊看著,他們吃飯的時候我就玩他的鋸子。看我這么喜歡,朱爺爺走之前就把鋸子送給了我,它伴隨我60多年了。
這把鋸子既是朱師傅贈予他的啟蒙禮,也見證了他從孩童到古稀之年的木作歷程。陳老用它做過兒時的紅纓槍、小輪船等玩具,長大工作后又抽空做了一些比較實用的小板凳、小椅子。
2009年陳和生退休以后,有了更多時間投入木工制作這一兒時的愛好。他開始研究制作一種微型榫卯結構的木作,希望能在這方寸之間,把20世紀60~80年代的城鄉生活復刻出來。
他的作品,全靠榫卯結構拼接木構件,也沒有過于精細的打磨和涂彩。一晃十多年過去了,陳老做出了“黃土地”“南京老行當”和“市井煙火”三個系列共兩百多件套微型木作,讓那些消失的時光在指尖重新“活”過來。
南京工藝美術大師 陳和生:歷史車輪是滾滾向前的,但是歷史也是不可分割的。今天有了好日子,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過去。
陳和生一年四季常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探訪,就為了能將這些老物件再現得更加“傳神”,不僅要做好器物的“表”,還要把“里”表現得一清二楚。
最近,他正在醞釀制作老糧站的微型木作。為了做好糧站里的米面磅秤,他跑到南京市鐘靈街的一處廢品收購站,仔細觀察研究那里的一臺老磅秤,還做了詳細的筆記。可在制作過程中卻發現磅秤臺板不能像實物那樣可以搖晃,于是他頂著高溫第二次來探訪。
除了在作品的細節上一絲不茍,陳老還給自己的微型木作配上文章,每篇長達兩三千字,幾年來他已經寫了160多篇。
幾十年前,幾乎家家有自行車,修車攤子如天女散花般遍布南京街頭巷尾。塞滿工具和維修配件的黑色鐵皮柜終日立在街頭。柜子的“龍門架”上,白天掛了些自行車簍、鏈條鎖、“蟹”鉗鎖。幾乎沒人要的自行車內、外胎,一年365天日曬雨淋掛著,那是修車人在給自己做著無聲廣告。
這些配文不是簡單的作品介紹,而是把陳和生70多年的人生見聞濃縮成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寄托了對后輩滿滿的期許。
南京工藝美術大師 陳和生:我今年76歲,我覺得應該在自己有生之年把這些東西通過木作、通過圖文來好好地表現出來。想給年輕人留點東西的那種感覺,促進著我在做。
最近幾個月,陳和生的作品正在南京市文化館展出,它們像是打開了充滿老南京煙火記憶的微縮世界,受到大家的喜愛。
南京市民 張悅:夏天的時候,外面賣冰棒的就拿著這個小箱子,一看到這個就瞬間想到小時候,特別溫馨,很懷念。
南京市民 孫國光:他的作品很貼近老百姓,回望過去很想念,看到現在的生活就更加美好。
如今,陳和生老人已經是南京市玄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蘇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藝-南京微型榫卯結構木作”代表性傳承人。他每天依然要在工作室忙碌6個小時以上,而這些獨一無二的作品以后也都要捐贈給博物館。
陳和生老人的每一件微型榫卯木作
都如同時光的定格
永遠地保留了這座城市的煙火記憶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