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牛海青 李楠
盛夏的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落在安丘大汶河國家濕地公園時,碧波蕩漾的水面,粉荷輕搖,白鷺翩躚,一幅動人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市民任女士沿著濱河綠道慢跑,不時駐足用手機記錄這美好瞬間。“每天晨跑都能邂逅這樣的美景,水鳥嬉戲、荷香四溢,這就是家門口的詩意生活。”她笑著說道,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正是安丘市民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
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生動詮釋了安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成果。作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安丘以全域視野擘畫生態藍圖,將“城在綠中、水在城中、青山環抱、碧水繞城”的美好愿景變為現實。
山水為韻:筑牢綠色生態屏障
安丘的生態優勢,深深根植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
安丘地處青濰日組團中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膠東半島高端產業集聚區疊加帶,西距濟南200公里、東距青島110公里,區位優勢明顯,更擁有36座青山、50條河流、130座水庫構成的生態網絡。
安丘境內青云山與五龍山群峰疊翠,汶河同渠河水系縱橫;38.2%的森林覆蓋率,讓整座城市常年沐浴在盎然綠意之中。穿城而過的大汶河生態濕地猶如城市的“綠肺”,與2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國家森林公園與3處4A級景區交相輝映,構成了“半城山水一城綠”的生態格局。
為守護這份珍貴的自然饋贈,安丘創新實施了“文化河長”“法治河長”雙軌并行制度,并通過持續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7.7%,全年優良天數占比達71%,“安丘藍”頻頻刷屏市民朋友圈。如今,汶河、渠河等主要河流水質穩定達標,引得白鷺、野鴨、大葦鶯、白頭鵯等眾多水鳥前來棲息遷徙,生機盎然。
“來河邊散步,經常能看到白鷺翱翔,生態環境確實越來越好了。”市民張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安丘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真實變化。
匠心筑城:織就生態宜居圖景
“八橫十二縱”交通架構縱橫交織,濰日、青商、濟濰3條高速環城而過,69條城市道路如血脈貫通全城,839.14公里的總里程織就了一張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橫跨汶河的8座大橋雄偉壯觀,宛如長虹臥波,穩穩連接起南北城區,不僅便利了居民的日常出行,更承載著安丘蓬勃發展、邁向未來的美好期許。
這樣的交通格局,源于安丘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度重視。安丘持續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通過新建和改造多條道路橋梁,形成了內外相連、相互貫通、四通八達的城市交通路網格局,為發展鋪就了堅實坦途。
交通的暢達串聯起生態的詩意。“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早已不是奢望,而是安丘市民的日常光景。這座濰坊“前花園”正以點線面交織的綠色網絡,把“生態”二字繡進城市肌理:綠地星羅棋布,大型公園與口袋公園疏密有致,織成城市的綠色矩陣。
“為了筑牢生態宜居的根基,我們始終把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抓在手上、落到實處。”安丘市委書記喬日升話語堅定,“從水體生態修復到河道景觀改造提升,從污染防治到綠色發展培育,每一步都往深里走、往實里做,讓生態優勢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
這一切的背后,是安丘對生態宜居城市的執著追求與扎實行動。近年來,安丘既著力刷新“居住顏值”,更用心提升“生活品質”:累計改造老舊小區259個,數量與體量均居濰坊首位,190個無物業管理小區實現國企兜底托管全覆蓋,其創新做法獲全國推廣;同步推進“百園之城”綠美建設,以“二山二湖二河”為骨架,精心勾勒城市景觀綠化的核心框架,讓生態底色更濃,宜居質感更足。
幸福共享:繪就美好生活畫卷
安丘街頭,生態福祉正以最溫暖的方式融入百姓生活。從青云植物園晨練的人群,到大汶河濕地攝影愛好者的身影;從街角口袋公園傳來的歡聲笑語,到社區綠地溫馨的親子時光,處處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生態魅力。
街角的“口袋公園”是安丘“見縫插綠”的生動實踐。通過改造邊角空地、廢棄場地,92處小而精的口袋公園鋪開83.4萬平方米綠意,休憩廣場、健身器材、兒童設施一應俱全,讓“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成為觸手可及的幸福。家住青云世家的方大爺每天都要去南苑小學口袋公園轉轉,“早上和老伙計們打打牌,傍晚看娃們跑跑跳跳,日子舒坦得很。”
大汶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濱河綠道已成為網紅打卡地。清晨的慢跑者、午后的親子時光、傍晚的垂釣閑情,這些日常場景正是安丘“生態惠民”的最好詮釋。不久前,環衛園林部門還為大汶河濕地公園做了次“精細體檢”,用“管家式”服務守護這片“城市綠心”。
安丘的生態紅利持續釋放,惠及更多群眾:高標準完成4739戶農村清潔取暖改造;創新綠地公園管理新模式,開放7處公園綠地供市民共享各類活動,讓群眾生活更舒心。“齊魯天路”入選全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地方范例,連續兩年榮登“中國深受歡迎的十大自駕路線”,今年已接待游客150余萬人次,拉動消費5億元,成為農文旅融合的旅游路、生態路、致富路。
從“半城山水”的自然稟賦,到“雙河長”制度的創新守護,再到“口袋公園”里洋溢的民生溫度,安丘的生態美畫卷正越繪越精彩。這座被山水環抱的城市,以綠色為發展底色,讓“詩和遠方”真正走進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繼續譜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