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海口7月9日電 (記者 王曉斌)海南省系統性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取得階段性成果。據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新近統計,自2018年至2025年6月,海南通過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累計完成海岸帶修復152.33公里,新營造和修復紅樹林1225.94公頃,同步新增珊瑚礁修復27.8公頃。其中三亞、儋州、陵水三地的創新實踐成效顯著,相關項目先后入選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
三亞市鐵爐港,一片人工種植的紅樹林長勢良好。記者 王曉斌 攝
在三亞市,紅樹林修復依托科技賦能實現突破。當地建成3.33公頃種苗繁育基地,年培育本土紅樹苗50萬株,儲備14個樹種資源庫。針對極度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物種紅欖李,科研團隊在鐵爐港保護區對9株野生植株實施掛牌監護,通過種苗擴繁技術成功實現灘涂回歸種植2000余株。三亞河保護區則構建了“智能巡護+科普教育”體系,配備快艇巡航設備,建成400米生態教育長廊,實現網格化管護全覆蓋。
海南陵水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清退的蝦塘變成了紅樹林。記者 王曉斌 攝
儋州灣的修復實踐凸顯生態鏈重建智慧。項目團隊徹底清理1599畝入侵物種三葉魚藤,創新采用“鄉土物種打底、瀕危物種擴繁”策略,引入蓮葉桐、水椰等4種珍稀紅樹植物,使區域紅樹物種豐富度提升至全國總量的57.9%。同步構建的三維生態監測系統實時追蹤生物動態,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從17種躍升至50種。當地還探索“資源入股”機制,村民通過紅樹林土地流轉獲得租金與分紅,形成保護收益良性循環。
陵水黎族自治縣首創“生態修復-生計轉型-文化傳承”三維治理模式。該縣在潟湖生態區實施陸海統籌修復:針對紅樹林退化區域,按潮位分帶種植抗浪紅海欖、耐鹽秋茄等鄉土物種,重度退化區采用堆沙培壟、竹籬固根技術提升成活率;珊瑚礁修復融合疍民傳統漁場經驗與現代苗圃技術,活珊瑚覆蓋率七年提升15個百分點。同步引導漁民轉產文旅產業,改造傳統漁排30座為生態民宿,培訓疍民擔任文化導覽員。
長效管理機制筑牢生態屏障。海南全省推行林長制網格化巡護,三亞出臺專項紅樹林管護制度,陵水建立“科研團隊+漁民護林員”雙軌隊伍。多地還建設紅樹林科教載體: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掛牌自然教育基地,陵水新村潟湖開設生態探索路線,儋州在建的科普宣教中心將進一步完善科教網絡。(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