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文學新人劉楚昕憑借首部長篇小說《泥潭》在第二屆漓江文學獎海量來稿中脫穎而出,獲得虛構類獎。他在頒獎典禮上的發言視頻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等眾多媒體轉發,全網轉發點贊量破億。“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希望你在痛苦中寫出一部偉大的作品。”“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痛苦,但回頭想想,都是傳奇。”眾多句子廣泛傳播。第二屆漓江文學獎終評會評委主任余華表示:“文學最好的時代就是新人輩出的時代。劉楚昕的走紅也說明,新人要出來太不容易了!”
斬獲第二屆漓江文學獎的劉楚昕,因獲獎感言涉及自己的凄美愛情故事,瞬間在網絡上爆紅,其獲獎作品《泥潭》截止7月1日,預售已達驚人的36萬冊。近日,漓江出版社公開了樣章,部分讀者也陸續收到了樣書,此次營銷事件逐步過渡至迎接讀者對作品本身的反饋。
后 記
改完最后一個字時,我腦子里想到的是一篇名叫《克萊喀先生》的小說。這是我高中時讀到的,講的是一個英文教授花一輩子時間編一本書,沒編完就去世了,于是所有書稿變成了一堆廢紙。我創作《泥潭》時常常想起這個故事。倘若我中途放棄了,那么無論寫了多少字,花了多少時間,最終都是廢紙。但是,改這個稿子真是異常艱難,一是我喪失了對歷史小說的興趣,二是這部書稿寫的時間太長了,不同風格的文字混在一起像在打架,每次修改都像在改好多人的文章。我在這兩種矛盾的情緒中掙扎著,就感覺寫作好像陷入泥潭一樣,唯愿快點結束。
雖說如此,最終定稿之前,我仍在一遍又一遍修改,總覺得這里可以完善一下,那里還未令我完全滿意。如果不是有個“deadline”(最后期限),恐怕我還可以繼續改一個星期、一個月、半年……是我的責編告訴我,世上沒有完美的稿子。哪怕放任托爾斯泰去改自己的小說,也可以無限期改下去。所以必須人為劃出一道紅線,到時限就強行停止,停止后呈現出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
總之,我和這部小說之間漫長的拉扯就這樣結束了。當初為什么會選這一題材,現在回想起來非常偶然。那時就是想寫一部有激烈戲劇沖突,以及涵蓋形形色色不同階層人物的“史詩般的小說”。后來翻閱家鄉荊州的地方志,我發現清末時期充滿了沖突:滿漢、革命黨和清政府、革命黨和會黨、武漢革命黨和南京革命黨……于是就這么動筆了。當然,最初的創作主旨和藝術審美早已被拋棄了。至于現在我想表達什么,我以為我應當保持沉默,交由讀者自行判斷。因為作者腦中所想,未必一定能忠實地傳遞到文本上,而讀者的理解是基于客觀的文本,并非作者心中所想。倘若我貿然說出我的見解,反而會干擾讀者與文本的互動,就好像電影放映時,于畫面外突然插入旁白。
此外,我必須作出聲明。這部小說是基于歷史的虛構,其歷史背景、歷史走向固然是真實的,部分人物也有其真實原型,但小說終歸是小說,故事發展自有內在邏輯。與真實歷史相沖突時,作者不得不犧牲部分史實,讀者也切莫將小說與歷史混為一談。譬如為塑造恒齡的性格,我將真實歷史中的職位佐領刻意拔高為協領,以突顯角色在小說中的作用。又比如小說中描寫的站籠,其實當時已經廢除。此外,恒齡的子女、諸位革命黨的性格都是作者的虛構,讀者不可不察。如果情節臺詞的安排、人物命運的設計冒犯到真實歷史人物的后人,我謹此表達由衷的歉意。
最后,謹向所有參與本書出版的評審與編輯老師致以誠摯的感謝。囿于篇幅,我無法一一寫下您的名字,但當您讀到這句話時,一定會知道我對您感念在心。
劉楚昕
2025 年夏至
第二屆漓江文學獎授獎詞
這部小說從辛亥革命拉開帷幕,以武昌起義為舞臺,一個夢境疊著另一個夢境,意識流般的畫外音,雙線人物互為鏡像,令人性的善惡互為糾纏。多頭并進的敘事中,主角看似有名有姓,實則被亂世匿名的“無名氏”們輪番取代,有人完成了精神救贖,有人撕開了命運缺口,更多人顛沛流離于生死兩難的陌路。黏稠如泥潭的歷史,裹挾著螻蟻眾生,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對人心的剖析,以及獨特的藝術感召力。作品在寫作策略上別出機杼,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稗官野史。有鑒于此,特授予劉楚昕長篇小說《泥潭》第二屆漓江文學獎·虛構類獎。
作者介紹
劉楚昕,男,1991年生,湖北荊州人,武漢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現于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2025年5月憑借首部長篇小說《泥潭》獲得第二屆漓江文學獎虛構類獎。
《泥潭》
劉楚昕
漓江出版社
2025年7月版/42.00元
內容簡介
該書以辛亥革命序幕——武昌起義為背景,講述了沒落貴族旗人恒豐、社會新力量革命黨人關仲卿、旁觀者神父馬修德等被社會動蕩裹挾時的混亂與迷茫,時間跨度三十余年。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普通人物在歷史變遷中的生存困境。故事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不同的角色,并無絕對主角,均以群像式手法敘事,人物看似獨立卻又存在千絲萬縷聯系。文本嘗試多種敘事手法——閃回、解離與復調,將文本置于濃厚的探索氛圍之中。通過回溯歷史碎片,展現人在困境中掙扎自救的復雜心境。
作品深刻追問了存在的意義:人總是被突然拋擲到某個境遇,必須做出某種選擇和承諾,并為此承擔后果。正是在這無可避免的存在焦慮中,生命的意義與自我拯救得以顯現。語言帶有實驗性,現實與夢境交織,暗合了意識流的風格。創新性和可讀性較強,是近年來描寫該段歷史視角較為少見的文本。
編輯推薦
劉楚昕的《泥潭》,在亡靈開口那天,歷史開始了講述。——余 華
通過書寫,他的傳奇像上了油的鎖頭那樣打開了。——東 西
迷失在黑夜中時,不妨抬頭看看星空;如果不知道該相信什么,人應當面對自己的良知。——《泥潭》
也許生死就是一場大夢,也許我正做著一場持續百年的大夢。——《泥潭》
他意識到,個人潛藏著比大自然更加崇高的可能性。——《泥潭》
人總是這樣,因為什么微不足道的理由一會兒恨你一會兒愛你。——《泥潭》
本文轉自:文學探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