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臨項目01工區的橋面施工現場,一臺搭載超聲波技術的智能攤鋪機正舒展“鐵臂”,在混凝土表面精準作業。不同于傳統施工中人工扎堆、反復調試的場景,只需一名操作員設定參數,設備便自動完成調平、攤鋪,毫米級的精度控制讓橋面平整度如鏡面般光潔。這臺“智慧利器”的投入使用,不僅讓橋面施工效率提升近一倍,更將工程質量推向新高度,成為基建領域從“人力密集”向“智能驅動”轉型的生動注腳。
“以前幾十號人忙一天,不如它幾小時干得多。”現場負責人楊光指著攤鋪機介紹,傳統橋面鋪裝前,工人需耗時數小時做準備,調平、校準全憑經驗,多人協作仍難免誤差。如今,這臺智能設備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將準備時間壓縮至原來的四分之一,單人即可完成復雜操作。提前輸入參數后,設備能自動精準調平,每小時攤鋪面積較傳統設備提升60%以上,相當于“一天干完兩天的活”。
更令人稱道的是其毫米級的精度控制。橋面鋪裝厚度誤差控制在±2毫米內,橫坡誤差率低至0.05%,遠超行業規范——這組數據背后,是超聲波系統對施工全程的實時監測與動態調整。設備支持大面積一次性整體攤鋪,實現全斷面無接縫,既保證了結構強度,又讓橋面外觀平整如新,樹立起橋面鋪裝的品質標桿。
安全保障同樣“拉滿”。針對高空作業風險,設備兩側的安全行走包覆設計實時掌控重心偏移,強風環境下也能穩定作業;故障預警系統如“安全員”般緊盯運行狀態,發現異常立即報警停機。“不僅少了人工高空作業的風險,設備自身的多重防護更是把隱患掐滅在萌芽狀態。”項目總監姜萬錄說,智能攤鋪機讓施工從“拼人力”轉向“靠技術”,安全與效率實現雙贏。
從“人海戰術”到“智能驅動”,從“經驗判斷”到“數據說話”,智能攤鋪機的應用,正是基建工程向“高效、安全、優質”轉型的縮影。隨著更多先進技術融入施工各環節,白臨項目正以科技賦能,為工程建設注入加速度。
作者:鄒鵬亮
責編:秦楚越
編審:裴晶瑩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