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份的印巴交火中,中國制造的戰斗機展現出卓越性能,這一事實促使印度空軍參謀長阿馬爾·普里特·辛格展開深刻思考。
2025年5月30日,辛格毫不掩飾地表示,印度本土軍工體系幾乎無法保證軍購項目的如期交付。
事實上,在2024年10月,辛格參謀長曾公開宣稱,印度在三個關鍵領域具備相對于中國的領先優勢。然而,他隨即話鋒突轉,坦言兩國之間存在顯著差距,甚至印度處于明顯落后地位,這究竟意味著什么?
印度在3方面領先中國
2024年10月,剛剛履新的印度空軍參謀長阿馬爾·普里特·辛格提出了一個引人關注的觀點:印度空軍在操作水平、訓練質量以及戰術應用這三個維度上優于中國空軍。這種自信源于印度對飛行員素質、裝備操控熟練度及實戰應對能力的長期建設。
在闡述印度空軍所具有的優勢時,辛格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雖不可見卻至關重要的因素——即人力素質與戰略思維。
他明確指出,印度空軍通過多年積累和特定情報獲取渠道,深入掌握了中國空軍的訓練體制與強度。
印度空軍堅信其飛行員選拔機制嚴格,訓練時間充裕且高度貼近實戰環境,在復雜空中態勢處理、高難度飛行技巧、武器系統運用等核心能力方面得到充分錘煉。
這種高強度訓練使飛行員在高壓環境下能夠迅速反應并高效執行戰術任務。
辛格特別強調了操作設備的專業人員群體,包括雷達操作員、防空導彈控制員、通信技術人員以及后勤保障人員。
印方認為,這些人員對于復雜系統的掌握程度、日常維護能力和實際任務中的操作熟練度,構成了戰力穩定發揮的重要支撐。
在空戰策略、聯合作戰協同、電子對抗等方面,印度空軍自認其戰術理念靈活多變,演習預案設計緊貼實戰,并能快速更新迭代。
他們相信在真實戰場環境中,其戰術應變能力與指揮效率能夠有效運轉。辛格強調,這些優勢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數十年持續投入、經驗傳承與實戰化訓練的結果。
這種人在作戰中的積淀,成為印度空軍面對強大對手時的重要信心來源。不過,再優秀的飛行員和戰術專家,也必須依賴先進而可靠的裝備來施展才能。
當視線轉向決定空軍硬實力的技術裝備層面,辛格參謀長的語氣便變得沉重起來。
技術鴻溝
辛格毫不回避印度在國防科技領域的困境,在國防裝備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方面,印度已明顯落后于中國。
這份坦率背后,是印度空軍現代化進程中長期存在的核心難題——自主裝備研發與制造嚴重滯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光輝戰斗機項目。
早在2021年,印度空軍斥資4689.8億盧比訂購83架升級版光輝Mk1A戰機,原定于2024年3月開始交付。然而現實殘酷,截至辛格2025年5月發表講話時,連一架都未能完成交付。
此前采購的約40架Mk1基礎型號,同樣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周期,最終僅接收38架。辛格曾在2025年2月視察制造商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時憤怒地質問:有人承諾他抵達時應有11架MK-1A待交付,結果卻一輛都沒有!
新機交付的一再拖延,導致印度空軍戰斗機中隊數量持續減少。官方編制為42個中隊,但實際運作中的中隊僅有31個。
老舊機型被迫延長服役期限,事故頻發,進一步加重了戰備壓力。辛格直言:“沒有任何一個計劃是按時完成的?!?/p>
辛格列舉了多個重點項目面臨的挑戰,如MK-2原型機尚未下線,備受期待的先進中型戰斗機甚至連原型機都未問世。
據匿名安全專家向《電訊報》透露,輕型通用直升機項目進度嚴重滯后,迫使印度陸軍考慮外購方案;而原本寄予厚望的國產卡韋里噴氣發動機計劃歷經波折后,最終仍不得不采用美國制造的發動機。
效率低下、戰備意識薄弱與信任缺失,是印度國防工業體系的主要頑疾。以HAL為代表的國有軍工企業常被批評缺乏緊迫感和商業效率,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的項目管理能力也屢遭質疑。
追趕之路
面對嚴峻的技術落差與交付困局,辛格參謀長與印度政府提出的解決方案十分清晰:推動本土化發展。其核心在于激活本國產業活力,尤其是引入私營部門力量,全面提升國防研發與制造的整體效率與產能。
自2014年起,莫迪政府大力推行“自力更生”政策,國防工業成為重點突破領域。2017年出臺相關法案,為本土化提供法律依據。
此后,國防部分別于2020年8月、2021年6月、2022年4月連續三次發布并擴展“本土優先”國防產品清單,涵蓋超過200種武器系統平臺。
這些清單設定了明確的進口禁令時間節點,強制要求軍方逐步用國產替代進口。2024年4月發布的第三份清單共列101項關鍵裝備,顯示出政府推進國防自主化的堅定決心。
作為空軍最高指揮官,辛格深知改革的迫切性。他在多個場合呼吁加快追趕步伐。盡管愿景宏偉,印度制造戰略在國防領域的落地仍面臨巨大阻力。
《南華早報》等媒體指出,印度空軍現代化進程仍然高度依賴進口。光輝戰機MK-1A項目的多次延期,正是印度本土高端制造能力不足、項目管理混亂的真實寫照。
莫迪政府的本土化藍圖已然鋪開,私營企業的潛力正被激發,但印度軍工體系這艘巨輪能否加速轉型,滿足空軍現代化的緊迫需求?
辛格參謀長的一番話語,為印度空軍當前處境畫出了清晰坐標:在飛行員素質與戰術運用方面保有信心,但在國防核心技術與裝備自主研發方面遭遇重大挑戰。光輝戰機的延遲交付,恰恰反映了本土軍工體系的瓶頸所在。
差距客觀存在,但印度的追趕行動已經啟動。莫迪政府“自力更生”的國家戰略、引入私營資本的嘗試,正在為技術自主注入動力。辛格強調軍隊與工業界需建立開放透明的信任機制,這正是實現可持續合作的關鍵。
強軍之路從無捷徑可走,印度在操作經驗上的積累是其寶貴資產,而彌補技術短板則需要系統提升研發能力、優化生產流程、凝聚軍民合力。
主要信源
印度空軍參謀長郁悶:幾乎沒有軍購項目能按時完成,那還簽啥合同?——觀察者網2025-05-30
印度新任空軍參謀長稱:我們在這三方面領先中國,但國防技術和裝備已遠遠落后——2024-10-08 22:59·海峽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