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聽到太師、太傅、太宰、太保這些官職名稱,這些名稱聽起來都很厲害,感覺都是位高權重之人才能擔任。但它們之間到底有啥區別呢?今天咱就來嘮嘮。
太師:最早出場的 “大佬”
太師這一官職,出現得相當早,殷紂之時,箕子就擔任過太師。到了周武王那會兒,太公也做過太師。在西周的時候,太師、太傅、太保并稱 “三公” ,那可是輔佐君王的重要角色。從職責上來說,太師掌邦治,為六卿之首,是實實在在的位高權重,相當于現在的政府首腦,啥都得管,國家的治理規劃、政策制定,那都離不開太師參與。
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太師在朝廷中的地位都超級高。像三國時期的董卓,自封太師后,就總攬朝政,連皇帝在他面前都得小心翼翼的。不過后來隨著朝代的更迭,太師這個官職慢慢變味了,多成為大官的加銜,用來表示皇帝對大臣的恩寵,實際上沒啥具體權力了,就像一個榮譽稱號。但即便只是個虛銜,那也是相當有面子的,大臣們要是能被授予太師銜,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兒。
太傅:“文化擔當” 般的存在
太傅起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也是國王的輔佐大臣,同時還掌管著禮法的制定和頒行,在當時屬于三公之一。在戰國時期的齊國和楚國也設有這個官職。秦朝時被廢止,西漢曾兩次短暫恢復,東漢則長期設立。后來各朝代基本都有設置,只是大多時候成了虛銜。
從職責來看,太傅更像是朝廷中的 “文化擔當” ,在古代,禮法可是非常重要的,關乎國家的秩序和穩定。太傅負責制定和推行這些禮法,讓大家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且,如果國王年幼或缺位,太傅還能代為管理國家。比如說,在一些朝代,皇帝年幼登基,太傅就會在旁邊教導皇帝,傳授治國理政的知識和道理,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有點像皇帝的顧問兼老師。
太宰:名字多變的官職
太宰這個官職,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在《周禮》里,它是六官中天官之長,周時稱冢宰,為天官之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這意思就是太宰要協助君王管理國家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國家的大政方針到具體的行政事務,都得操心。
春秋時期,很多諸侯國也設置了太宰這一官職,不過職權不太一樣。到了晉朝,因為要避司馬師的諱,就把太師改成了太宰,所以在晉朝那會兒,太宰其實就相當于太師,是輔佐君王的重要大臣。再往后,太宰的含義又有變化,在明清時期,一般把吏部尚書稱為太宰。需要說明的是,殷商的時候,太師也被叫做太宰,你看,這名字是不是有點亂?簡單來說,太宰在不同時期,要么是像宰相一樣的行政一把手,要么就是和太師差不多,作為君王的高級輔佐。
太保:從實權到榮譽的轉變
太保最早在西周時設置,是監護與輔弼國君之官。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少,召公就擔任太保,以長老身份監護成王。周公東征勝利后,建東都成周,成王到成周開始親理政務,召公還為此作了長篇教導。后來,太保與太師、太傅合稱 “三公” 。
一開始,太保的職責很明確,就是保護國君的安全,同時在政治上給國君提供建議和支持,有點像國君的貼身保鏢兼政治顧問。但隨著時間推移,太保和太師、太傅一樣,逐漸變成了大官的加銜,沒啥實際權力了。不過在一些特殊時期,比如五代時期,大軍閥李克用的十三個義子自號 “十三太保” ,這里的太保又有點像對有本事、受重用的人的尊稱,和原本的官職含義又不太一樣了。
總的來說,太師、太傅、太宰、太保這幾個官職,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一開始,它們都有著重要的職責和權力,在國家的治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慢慢地,除了個別時期,大多都變成了榮譽性質的虛銜,更多是對大臣的一種尊崇和恩寵的表示 。不過,即便只是虛銜,在古代等級森嚴的官場中,能獲得這些頭銜,那也是大臣們夢寐以求的,畢竟這代表著極高的榮譽和地位。現在,你是不是對這幾個官職的區別清楚多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