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英國王室出了件大事,叫“愛德華八世退位危機”。愛德華八世是當時的國王,但他有個大膽的想法,想娶一個離過婚的美國女人,叫沃利斯·辛普森。這在當時是大忌,因為英國國王不光是個擺設,還是英國國教的象征,娶個離過婚的女人,教會和政府都接受不了。
結果愛德華八世頂不住壓力,選擇了愛情,放棄了王位,在1936年12月11日正式退位。這事在英國歷史上挺少見的,一個國王主動退位,把整個國家搞得亂哄哄。退位之后,誰來接班就成了大問題。當時的繼承順序里,下一位是愛德華八世的弟弟,約克公爵,也就是后來的喬治六世。可這份解密文件說了,事情沒那么簡單。
這份1936年的文件里講,當時英國政府和王室內部對誰當國王吵得不可開交。喬治六世,也就是約克公爵,是愛德華八世的直系弟弟,按理說是順位繼承人。但問題在于,喬治六世有個硬傷——他口吃得很嚴重。這在現在可能不算啥,但在那個年代,國王得經常發表演講,尤其是在廣播時代,口吃會被放大,影響國王的威嚴和公眾形象。
文件里提到,當時有不少人覺得喬治六世不合適當國王。政府里的一些大佬和王室內部的勢力開始琢磨別的選項,其中一個熱門人選就是喬治六世的弟弟,肯特公爵。肯特公爵是伊麗莎白二世的堂叔,也就是說,如果他當了國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沒機會上位了,她的堂弟可能會成為后來的國王。
肯特公爵為什么被看好呢?文件里說了,他年輕、身體好、沒口吃,而且在公開場合表現得很得體。那時候的英國剛經歷經濟大蕭條,又面臨二戰的前奏,大家都想要一個有活力、能服眾的國王。相比之下,喬治六世性格內向,又有口吃毛病,確實讓人有點擔心。
既然肯特公爵這么有優勢,為啥最后還是喬治六世當了國王呢?文件里沒給特別明確的答案,但從歷史背景和邏輯推測,能捋出幾條原因。
第一,繼承順序的傳統。英國王室的繼承制度是按長幼順序來的,喬治六世是愛德華八世的第一個弟弟,排在肯特公爵前面。要跳過他選肯特公爵,得有特別充分的理由,不然容易引發爭議,甚至動搖王室的合法性。
第二,政治考量。當時的英國政府不想讓王位繼承變成一出鬧劇。愛德華八世退位已經夠亂了,如果再隨便改繼承順序,可能會讓民眾對王室和政府失去信心。選喬治六世雖然有風險,但至少表面上符合規矩,能穩住局面。
第三,喬治六世本人的態度。雖然他口吃,也不太自信,但他沒主動放棄王位。他的妻子,也就是后來的王太后,對他支持很大,愿意陪他一起面對挑戰。相比之下,肯特公爵雖然條件好,但沒表現出特別強烈的意愿要搶這個位置。
所以,盡管有人提議讓肯特公爵上位,最后還是喬治六世在1936年12月11日繼位,成了英國國王。他的女兒伊麗莎白二世后來在1952年接班,成了我們熟知的女王。
這份文件解密后,大家開始重新看這段歷史,為啥呢?因為它暴露了英國王室和政府在關鍵時刻的一些糾結和算計。這不光是八卦,還牽扯到王室繼承制度的本質問題。
首先,它讓人懷疑繼承制度是不是太死板。按順序排固然公平,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比如喬治六世這種有明顯短板的人,硬讓他上位是不是有點不負責任?如果當時選了肯特公爵,英國的歷史會不會不一樣?
其次,這事還反映了王室內部的權力斗爭。文件里提到,肯特公爵有支持者,他們想推他上位,但最后沒成功。這說明在愛德華八世退位后,王室和政府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各有各的打算。肯特公爵的支持者可能是想借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但喬治六世這邊顯然更有底氣,或者說更有政治資源。
最后,這份文件還讓我們多想了一層:伊麗莎白二世的女王之路是不是純靠運氣?如果當年選了肯特公爵,她可能一輩子就是個普通的王室成員,而不是后來在位70年的女王。這事兒想想挺有意思,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玄乎。
說到伊麗莎白二世,她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從1952年到2022年,整整70年。她在位期間,英國經歷了二戰后重建、冷戰、脫歐等一大堆大事,被很多人看作是王室的支柱。但這份文件一出來,大家對她的登基多了一點疑問。
其實,伊麗莎白二世能當女王,跟她爹喬治六世堅持上位有直接關系。喬治六世雖然口吃,但后來證明他是個靠譜的國王,尤其在二戰期間,他的穩重和低調贏得了民心。他的努力也間接鋪平了伊麗莎白二世的路。如果當年真選了肯特公爵,歷史就完全不一樣了。
當然,這份文件不是說伊麗莎白二世不配當女王。她的能力和貢獻是擺在那兒的,70年穩坐王位,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只是說,她的登基背后有太多偶然因素,不是天經地義的命中注定。
這份文件還讓人開始吐槽英國的王室繼承制度。按理說,王位繼承是個嚴肅的事兒,但從1936年的情況看,這制度有時候挺僵硬的。喬治六世口吃的問題不是秘密,但系統硬讓他上位,多少有點不顧實際。
再往前看,愛德華八世退位本身就說明這制度不夠靈活。一個國王因為私生活問題被逼走,換成現代估計沒這么夸張。現在的英國王室已經不像以前那么神圣了,查爾斯三世離婚又再婚,不也沒啥大事兒嗎?說明這制度也在慢慢變,但1936年那會兒,大家還不敢隨便打破規矩。
還有人覺得,繼承制度太看血統,不看能力。肯特公爵條件更好,卻因為排在后面沒機會,這種“論資排輩”的做法在現代社會顯得有點過時。要是放在公司里,誰能力強誰上位,可能更合理。
1936年的這份文件雖然是老黃歷,但放到現在看,還是挺有現實意義的。現在的英國王室已經不像以前那么有實權了,更多是象征意義。可繼承問題還是個敏感話題。比如查爾斯三世繼位后,大家就一直在討論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事兒,尤其是哈里退出王室,讓人覺得這制度是不是還得改改。
另外,這份文件也提醒大家,歷史不是死的。很多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兒,其實背后有各種博弈和妥協。解密這種文件,能讓我們更明白過去,也能多想想現在和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