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
朱可心,原名朱凱長,藝名“可心”。
寓“虛心者,可師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會員,紫砂壺制作大師、著名陶瓷藝人、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先后授藝帶徒數十人,名藝人有汪寅仙、李碧芳、潘春芳、許成權、范洪泉、謝曼倫、曹婉芬、王小龍、高麗君、倪順生、李芹仙等。
上世紀50年代朱可心與徒弟們合影
★虛心可師、改名可心★
謙虛是一種美德,尊師重道也是一種美德,當一個人有了成績冒出驕傲自滿的苗頭時,千萬要記住:虛心者,可師也。朱可心原名開長,二十七歲才改名可心。為何改名,有一番緣由。
可心十五歲拜汪生義為師學藝,至二十歲滿期,壺藝已初露鋒芒。民國二十年秋,江蘇省公立宜興職業學校陶工科由宜興城內返還蜀山鎮。后陶工科改名為窯業科。朱可心在校址初返蜀山時,由師兄吳云根推薦,由校長王世杰考察,被聘為學校實習工場教員。
報春套組
任教不久,朱可心和師兄吳云根因誤會而產生隔閡,甚至鬧到見面不講話的地步。事情是這樣的:宜興職業學校校長兼窯業科(窯業科于民國22年單獨建校,稱江蘇省宜興初級陶瓷職業學校)科長王世杰,四川籍人,早年在日本東京帝國工業大學攻學士,專攻陶瓷、玻璃、水泥、琺瑯等,是位留洋專家。王世杰嗜愛紫砂、推崇紫砂,為創辦紫砂職業教育(陶工科創始人)而放棄在當時首都南京就職的機會,來到宜興蜀山。到蜀山后,王世杰根據歐洲流行器皿咖啡茶具式樣,為紫砂打開歐洲市場專門設計了一份紫砂咖啡茶具的圖紙,分立面圖、平面圖、俯視、正視、側視分圖十幾張,叫吳云根制作。吳云根花了三個月時間,按圖紙尺寸連續做了二件套,校長王世杰都不滿意。吳云根秉性耿直,一冒火就顯在面上,見王世杰校長對制品不滿意,氣得不肯再制。于是,王世杰便叫朱可心制作。朱可心見了王世杰設計的圖紙,又對照吳云根的制品,細細查找原因。原來制品和圖紙,平面和立體,畫與做不是一回事。朱可心連用幾何造型,合理安排好壺身、流、把、蓋的比例,恰到好處,制作成自己第一次創新的咖啡茶具。王世杰見了大加贊揚,連聲贊:[好!] 不料吳云根生氣了,認為朱可心出他的洋相。而朱可心年輕氣盛,一時接受不了,認為自己創制出第一個新作品,師兄不支持他,反而怪他,給他臉色看,因此也不理吳云根。這一來,兩人關系越鬧越僵。
這事讓校長王世杰知道,非常難受,找兩人談沒見效,就委托紫砂前輩、德高望重的工場教員程壽珍出面做調解工作。程壽珍公然勸解吳云根、朱可心。程壽珍還帶朱可心登上蜀山,給可心講蘇東坡在蜀山辦學的故事。朱可心想起自己在學藝期間,師兄吳云根像兄長一樣關心照料他,為自己驕傲不敬重師兄的行為感到慚愧。可心主動恢復改善了和師兄吳云根的關系。可心為記住這次教訓,取“虛心者,可心也,壺中杯水,可清天地”之意,自改其名為“可心”。朱可心改名,得到校長王世杰的肯定,程壽珍更是高興。高興之余,程壽珍親自傳授朱可心仿鼓、漢扁等壺的技藝,親自傳授清代嘉道年間高手楊彭年遺留下來的手工練泥[拼砂之法,并將自己配置的紫泥上品青灰砂泥的程序教朱可心,使朱可心受益菲淺,對可心壺藝長進起了很大作用。后來可心回憶說:程壽珍是他出師后遇到的又一位老師。
可心改名,以謙虛謹慎為本,戒驕戒躁為法,尊師重道為源,真誠修身為訓,萬勿自大為戒。可心一世真誠謙虛待人,時刻以名字本意作為座右銘,為紫砂界后人樹立楷模,意深境遠。筆者以為:可心改名,可視為可心藝德初成的一個標志。
朱可心的云龍鼎一次性制作成功。鼎高2.5市尺,鼎下部飾以層層波浪,身部飾以巨龍在波濤中翻江倒海,龍首仰面,向天空噴吐萬珠水花。鼎蓋上三朵云頭托起一輪紅日。三只金剛鼎腳飾以浪波曲型。整體雕鏤生動,巧妙運用紫泥天然色彩,色澤溫潤,表面肌理效果達到出神入化之境地。此鼎參加百年一度的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展示,摘取桂冠,獲[特級優獎。
云龍壺
云龍鼎一做成,朱可心乘著余興,運用自己熟悉竹,喜竹飾的特長,又設計出一只竹節鼎。潘稚亮看了朱可心的設計稿,十分喜歡,要求可心在鼎面上留下空白讓他鐫刻。朱可心答應了,在制作竹節鼎的日日夜夜,潘稚亮也忙著設計鼎文。竹節鼎制成后第二天,號[木石居主人(本意原為閉門讀書,鉆研書法篆刻,不問世事)的潘稚亮,便凝神注目,鋼刀好似金蛇舞,鏤下一層泥屑,正面刻下[萬年寶鼎四個李斯小篆,背面刻下古錢紋飾。潘稚亮為可心寫下一副對聯,聯曰[陸氏釋文寶宗漢學,仲翔注易猶契義心。
竹節鼎燒制成功,鼎高1.6市尺,鼎身取一節竹段狀,四周浮雕竹葉,三只鼎腳由兩根細竹盤曲而成,鼎蓋用鏤空竹葉,三竹節分飾其中。鼎正面[萬年寶鼎四字蒼勁雄渾,鼎背面古錢紋飾樸致端方。鼎整體清韻有致,典雅大方,使人賞鼎時[竹歆爐香之心油然而生。此作在上海蓬萊市場(今豫園商城)展出時,為孫中山夫人宋誠意齡定購,現存上海宋慶齡故居。
朱可心創新設計毫不保守,絕不自封,主動征求人家意見,態度真誠,虛心求救,博取眾長,無不是一種高尚的藝德表現。筆者以為,藝德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傳統美德,它反映出藝者的求學態度、求學精神、求知欲望、求實情操,為從藝者高尚品德的實質體現。可心的這種藝德,為紫砂界從藝人員起著一定的表率作用。
朱可心是唯一一個在三0年代抗日戰爭暴發后,至四0年代、五0年代初紫砂業相對低靡的情況下,堅持以壺為業,以壺為生的藝人。他沒有轉一天業,沒有打一天其它雜工,終日鉆在制壺工藝中。期間他創制的新品《云龍壺》、《松鼠葡萄壺》、《松竹梅三友壺》、《圓松竹梅壺》、《提梁魚化龍》 等,得到很高評價,并數度得獎,為南京博物院收藏。因此,他自己不斷創新,也支持人家創新。
松鼠葡萄壺
至1956年夏天,紫砂花貨色飾器高手女藝人蔣蓉創作了第一件新品《荷花壺》,在坯體剛剛完成成型制作工藝,即遭到非議。蔣蓉哭著找到時任陶業社副主任兼工場輔導的朱可心,氣著要把坯體毀掉。朱可心極關心蔣蓉的創作,因為蔣蓉第一次提出設計時,可心即表示支持。
可心竹段
朱可心一生對創新抱有積極態度,無論自己、別人,一概摒棄舊俗陋習,一視同仁,極力支持,鼎力相助,這無疑是一種崇高的藝德體現。筆者以為:自己創新實屬不易,但要支持別人創新更屬不易。這是勇氣、大度和氣量的結合,這種藝德應該在紫砂界發揚光大!
大型竹提梁壺
松鼠葡萄壺
投稿 / 了解 / 分享
純色紫砂 | 中國宜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