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防部公布的計劃,今年7月期間,美軍將在西太平洋地區舉行兩場重量級演習,一場演習是美國空軍將從7月10日開始,舉行為期兩周、規模空前的“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該演習類似冷戰時期北約舉行的“部隊重返德國”演習,著眼印太地區可能發生的高端戰爭,這次將重點演練“敏捷作戰應用”等新型作戰概念,集中近300架戰機和數千名人員進行跨戰區部署。按出動的軍機數量計算,這將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美國空軍演習之一。
另一場演習是7月13日至8月4日將舉行的“護身軍刀”演習,與之前的“護身軍刀”演習相比,有三個重要的變化:一是今年參演的規模擴大了,總兵力將達到3.5萬人,參演國家多達19個,相比2023年的同系列演習增加了6個。二是演習范圍也擴大了,從印度洋的圣誕島 一直延伸至6500公里外的珊瑚海,成為“護身軍刀”系列演習歷年之最。三是演習內容更加聚焦實戰。
可以說,美軍在太平洋方向展開的這些相關演習,毫不掩飾地表明“針對中國”的意圖,并以此細化該地區大規模沖突的準備工作。
對美軍的這次軍演做一個分析:
首先,美軍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構建“對華包圍網”,強化軍事威懾。美空軍參謀長阿爾文表示,“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的重要程度超過了美國空軍著名的“紅旗”系列戰術演習,屬于“跨戰區”的實戰演練,目的是應對“大規模中美沖突”,這一表述暴露了美軍將中國視為首要戰略競爭對手的定位。
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施耐德上將也透露,“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將在“敏捷作戰應用”的架構下,全面驗證戰時后勤、分散動員,以及象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之間的互操作性等實戰化項目,將盟友軍事資源納入美軍作戰體系,制造“多邊圍堵”態勢。這次演習尤其重點測試“敏捷戰斗部署”這一概念,就是將集中部署的戰機拆分為小隊,分散部署到偏遠島嶼,目的是防止被“一鍋端”。這一戰術主要是針對中國遠程精確打擊能力,試圖通過分散部署 降低被摧毀的風險。同時,利用盟友基地實現快速調動。例如,關島防御系統擴建計劃,將陸基“宙斯盾”與“愛國者”、“薩德”系統整合,形成覆蓋16個關鍵地點的反導網絡,這樣既能保護美軍基地,也能向盟友展示美國的“安全承諾”。
其次,聚焦“高端戰爭”,升級作戰能力。這次演習內容高度實戰化,涵蓋網絡戰、人工智能、中程導彈等前沿領域,暴露了美軍對“高端戰爭”的技術準備方向。據澳大利亞國防部宣布,今年的“護身軍刀”演習新增了網絡戰、人工智能(AI)軍事化應用等演練課目,主要模擬對敵方指揮系統的攻擊與防御,并將測試“高對抗環境中所需的 后勤和保障能力”。同時,美國陸軍還將首次在太平洋地區 實彈發射“堤豐”系統,該系統可搭載“戰斧”式巡航導彈以及高超音速導彈,射程覆蓋中國沿海。美軍在我周邊發射該導彈,不僅違反了《中導條約》精神,更直接威脅了中國國家安全,試圖通過“前沿部署”來縮短打擊時間。
此外,美國還針對西太基地群容易遭受到攻擊這一困境,測試“聯合戰區配送中心”,也就是要求盟友提供港口和機場等設施,實現物資快速運輸。近年來,美軍加快對該地區的基地建設,對帕勞一些偏遠島嶼的跑道進行升級改造,升級后的機場可以起降運輸機,為前線部隊提供補給。
三是美軍此舉破壞地區穩定,加劇軍備競賽。美軍演習雖以“防御”為名,實際上是在演練和測試針對性的新型作戰概念,推動地區軍備競賽,加劇地區緊張。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盡管美軍拉攏19國參演,但多數國家對卷入中美沖突持謹慎態度。盟友的“配合”更多是政治表態,而非軍事承諾。如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雖參與“護身軍刀”,但實際能投入太平洋的兵力非常有限。
這種“以演促戰”的策略,實際上面臨兩重困境:一是盟友實際支持十分有限;二是中國反制能力在不斷提升。對于此次軍演,中國已明確表示要“高度警惕”,并可能通過加強東海、南海部署、提升反導能力等方式進行反制。例如,中國在沿海地區部署的東風-26導彈,就可以覆蓋關島,形成對美軍基地的直接威懾。
總之,從美軍這次演習的規模與強度看,實際上反應出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深層焦慮。但歷史證明,霸權主義無法阻擋多極化趨勢,合作共贏才是地區長治久安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