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的通海縣,隱匿著一個人口僅 5800 余人的興蒙蒙古族鄉,他們竟是 1253 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國時遺留騎兵的后代。
時光悠悠,歲月流轉,他們的先輩跨越千山萬水,從北方草原來到彩云之南,就此落地生根,在通海這片土地上書寫著獨特的民族篇章,與通海深厚的歷史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繪就了一幅絢爛多彩的人文畫卷。
一段跨越時空的歷史傳奇
1253 年,忽必烈率領大軍踏上南征之路,意圖征服大理國。在浩浩蕩蕩的軍隊中,有一支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
他們騎著駿馬,手持利刃,從廣袤無垠的蒙古草原一路南下,歷經無數艱難險阻,穿過山川河流,踏入云南大地。
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大理國被納入元朝版圖,而部分蒙古騎兵卻因種種原因,就此留在了通海。
他們放下手中的兵器,拿起鋤頭,開始了與草原截然不同的農耕生活。
最初,他們或許難以適應南方的濕熱氣候、崎嶇地形,更難以割舍對草原的思念。
但在與當地各民族長期的交往、融合中,他們逐漸適應了這里的一切。他們學會了種植水稻、捕魚撈蝦,也吸收了當地的文化習俗。
蒙古族的服飾、語言、飲食等特色,與通海本地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興蒙蒙古族文化。
如今,走進興蒙蒙古族鄉,你仍能在他們的建筑風格、傳統服飾以及獨特的節慶活動中,捕捉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子,也能感受到通海本土文化的深刻烙印,仿佛能看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眼前緩緩展開。
通海:歷史文化的璀璨明珠
通海的歷史,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故事。
早在新石器時期,這片土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他們在杞麓湖畔捕魚狩獵,開啟了通海的文明曙光。
唐代,通海設立 “通海都督”,并開設了 “通海城路”,成為連接南北、溝通中外的重要交通樞紐。
這條路南通越南,北進滇中,再入巴蜀,西與緬甸、印度相連,不僅是商貿往來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
宋元時期,通海的地位愈發重要,元代在此建 “都元帥府”,設臨安路,統攝今紅河、文山一帶,直至越南。
明代,通海設 “通海御”,戍兵屯田,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
明清兩代,通海人才輩出,舉人 230 余人、進士 44 人,選入翰林院 4 人,這些文人墨客在通海留下了眾多詩詞佳作、精美書畫,讓通海的文化底蘊愈發深厚。
通海的歷史建筑,是凝固的歷史音符。
位于通海縣城南隅的文廟,始建于元代,于明萬歷遷建今址,現存建筑為清康熙、雍正時期所建。
這座文廟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在全國文廟中擁有 “三個第一”:宮墻(照壁)第一大、文明牌坊第一精湛雄偉、日月華表第一奇特。
踏入文廟,仿佛穿越時空,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對知識的尊崇、對文化的傳承。
興蒙白閣村的三圣宮,供奉著成吉思汗、蒙哥汗、忽必烈三位圣主,是興蒙鄉蒙古族祭祀祖先、追憶歷史的重要場所。
整個建筑古樸莊重,歷經滄桑,見證了蒙古族在云南的歷史變遷,承載著興蒙蒙古族對先輩的深深敬仰與懷念。
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旅游勝地
通海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更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
秀山,素有 “秀甲南滇”“匾山聯海” 的美譽,早在明代就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點蒼山同列云南四大名山。
走進秀山,林木扶疏,幽深靜遠,蒼柏青松間掩映著大小二十余座殿宇樓閣。
這里是一座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名山,不同宗教的建筑風格在這里和諧共處,體現了通海文化的包容與多元。
山上現存歷代名人墨客題刻 500 余方,北宋大書法家米芾的 “寶藏” 匾,傳承千年墨韻;南宋理學家朱熹的 “松竹陋春” 匾,點染秀山無限春意;明代文學家楊慎的 “自是人生不尋樂,莼鱸何必羨江東” 詩匾,盡顯豁達情懷,真可謂 “無額不匾,無柱不聯,無壁不詩”。
登上秀山之巔,俯瞰通海縣城與杞麓湖,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杞麓湖,作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通海人民的母親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湖岸線蜿蜒曲折,沿岸煙柳搖曳,平疇千頃,村落棋布。
杞麓湖生態環境優異,吸引了眾多珍稀鳥類紛至沓來。時而能看到蒼鷺在低空盤旋,身姿矯健;時而能瞧見野鴨在湖灘漫步,悠然自得,呈現出一幅 “蒼鷺展翅嘯九天,野鴨覓蹤捕魚蝦” 的美景。沿湖漫步,微風拂面,帶著湖水的清新氣息,讓人忘卻塵世的煩惱。
舌尖上的通海
通海的美食,是通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道美食都蘊含著通海人的智慧與情感。
通海銅炊鍋,絕對是通海美食的代表之一。
這種炊鍋以銅制成,獨特的材質能讓食材均勻受熱,保留食材的鮮甜味美。
將鮮嫩的肉類、青翠的時蔬一層一層碼放在炊鍋中,加入精心熬制的高湯,點燃鍋底的木炭,隨著溫度升高,肉香、菜香、木炭香相互交融,香氣四溢。
最表層的葷菜色澤誘人,下層的蔬菜吸收了肉的鮮味,變得更加美味可口,品相極佳,令人垂涎欲滴。
通海曲陀關甜白酒,秉承傳統技藝釀造,甘醇香甜,回味綿延。
輕輕抿上一口,那甜蜜的滋味瞬間在舌尖散開,甜而不膩,仿佛能驅散生活中的所有疲憊。
還有通海豆沫糖,經過數十道工序制作而成,香甜酥脆,入口無渣。咬上一口,“咔嚓” 一聲,濃郁的豆香與糖香在口中彌漫開來,讓人欲罷不能。
非遺里的通海風情
通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猶如繁星點綴在通海的文化天空。
通海高臺,作為可移動的舞臺藝術,是通海的一張文化名片。它起源于明代,從江南傳入通海,在清代中期興起。
通海高臺以戲劇、故事為題材,將一根 3 米左右的特制彎曲鐵桿巧妙地裝飾成龍、蛇、鳥、魚等動物或云、樹、石等景物,再將扮演各種戲劇人物角色的兒童,分層次設座于上,用服裝道具巧妙掩飾。
遠遠望去,扮演的小孩好像是站在云、樹、龍、蛇、獸、魚、鳥之上,或坐臥于宮、院、器物之中,形象生動,妙趣橫生,具有 “高、險、奇” 之特點。
每逢節慶,通海高臺巡游隊伍所到之處,人山人海,人們紛紛為這獨特的藝術表演喝彩。
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同樣是通海非遺的瑰寶。通海洞經音樂興起于元代,創立于明朝初年,興盛于明末至清朝。
而妙善學作為云南第一個女子洞經樂社,更是別具一格。洞經音樂把儒釋道三教熔于一爐,集禮儀、經卷、音樂、教化于一身,其曲調典雅優美,演奏形式隆重多彩。
當妙善學女子們身著傳統服飾,手持樂器,演奏起洞經音樂時,那悠揚的旋律仿佛穿越時空,將人帶入一個寧靜、祥和的世界,讓人感受到通海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海,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文化的小城,既有興蒙蒙古族獨特身世帶來的神秘色彩,又有豐富的歷史遺跡、秀美的自然風光、誘人的美食以及多彩的非遺文化。
它宛如一顆未經雕琢的璞玉,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每一個渴望探尋歷史、感受自然、品味文化的人前來。
當你踏上這片土地,便能真切地感受到歷史與現代在這里交織,自然與人文在這里共融,開啟一場難忘的通海之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