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全球數字化發展的浪潮下,科技競爭已經達到白熱化階段,但大家都知道,無論多高科技的機器,它的運行核心都來自于一枚小小的芯片,芯片被稱為“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從這就能看出這一枚看似耗不起眼的小方塊對于科技發展到底有多重要。
是打壓?還是害怕?
然而,因為老美對于我們國企芯片發展的全面封鎖,不僅是從技術上,更是從供應鏈上給我們的芯片研發制造了重重阻礙。
俗話說,當上天給你關上一扇門,會順手把你的窗也給關了,如今,我們不僅要拆了這門,還要打破這窗,更要捅破那天!
芯片不給我們用又怎么樣?技術封鎖又怎么樣?東西不都是人造出來的?
人誰都知道,老美打著“維護國家安全”的名義對我們實行各種管制,自己不給我們出口芯片就算了,還想其他國家企業施壓,切斷我們AI芯片的進口路徑,連CPU都要給我們設運行上限,這一通操作,大家心里都清楚,表面上是打壓,實則是害怕被我們趕超。
我知道有些覺得外國月亮比較好紅的“親美派”會認為我們在自欺欺人,但說實話,大象會在意螞蟻的死活嗎?恐怕連螞蟻的存在都意識不到吧?更不會在螞蟻走路的時候特意給它砌一道墻攔住它的去路。
國企:神說,要有光,我們便創造了光!
對于我國芯片破局,國企早早布下了棋局。早在十幾年前我國就已經開始進行光芯片的自主研發,2015年的時候我國的光通信技術就已經無限接近世界先進技術水平了,但當時的我們并沒有驕傲自滿止步于此,而是持續投入大量研發資金繼續進行基礎研發工作。
在2022年,中科大就已經完成了單光子探測器芯片的全自主化設計與制造,這一重大突破實現了我國單光子探測器芯片的全國產化,而到了2024年,清華大學研發出“太極Ⅱ”光子芯片,根據清華大學發布的實測數據,在AI圖像的處理上,比起主流的AI芯片,“太極Ⅱ”光子芯片的能效還要高出兩倍。
Ovum光通信首席分析師Daryl Inniss之前就建議我國廠商發展硅光子技術,一方面,光子芯片采用的是硅基材料,可以從原材料上繞開光刻機的限制,另一方面,不管是設備門檻還是原材料供應都可以繞過日本、荷蘭等國家,不至于在技術上被人卡了脖子。
從工藝到底層設計全部實現國產化,這也為我國光芯片實現自給自足打下了基礎,更是在我國科研圈掀起了一波研發熱潮。
封鎖的陰影?由光打破!
面對籠罩在我們頭頂芯片封鎖陰影,如今我們已經從追趕者變成了并行者,例如,佳士光子的800G芯片已經通過國際認證,德科立董事長桂桑表示,硅基光波導交換機也已經接到了海外訂單,薄膜鈮酸鋰芯片和O-Band半導體光放大芯片等關鍵領域更是已經突破技術瓶頸,這為我們的光子通信技術大大降低了成本;源杰科技的400G/800G硅光模塊芯片已經能夠實現百萬級別的出貨能力。
這些企業都是我國光通信企業的佼佼者,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光芯片的國產化進程。
光子芯片的研發有自己的一套設計研發體系,不需要卡晶體密度,也無需掩膜版幫忙。我們算是走出了一條通天大道。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根據摩爾定律,電子芯片每兩年要提升一倍性能,但芯片越是高精密,到后面的升級空間越小,到現在,電子芯片的升級空間已經很小了,連英偉達都將目光投向了光子芯片,可見光芯片在未來的發展趨勢。
如今全球光子芯片最大的產線就在我國江蘇無錫,不管是從技術層面還是材料供應上,都是我們自己一鑿一斧開辟出來的道路,老美倒是想繼續給我們設卡,但無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們一點門路也摸不到,牌在我們手上,就是最大的底氣。
最后
俗話說,堵不如疏,物極必反,老美不懂得這個道理,但我們永遠不會去走封堵這條岔路,這條路不通,我們便換一條,魯迅先生曾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們的光芯片也是如此,既然你不給我留路,那我便自己都出一條路。
對此大家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一起探討、留言、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