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指導
本期要點
在遠川擔任研究所所長的時候,我是飛書的鐵桿粉絲。
因為當時APP內產品比較多,需要對每個產品進行管理;研究所里也分了幾個組,每個組也有可能會有新人、實習生,所以要對每個人包括我自己的工作,進行對齊管理;還有要搭配工作的其他部門同事,也要做好信息對齊。
高效協作、信息對齊,同時盡量少的開大會(我也不擅長、不喜歡一直開會),就非常關鍵。
用微信的話,要組織N個群,而且存儲會越來越大;用釘釘的話,對我們這種內容協作,又不是很好用。
幸好,后來用到了飛書。當時就感嘆,對于內容團隊太好用了。截圖就是我當時的一個工作界面。
飛書可以制定各個方案,同時用@的方式,讓相關的人員獲悉;而且也可以限制分享范圍;
可以在word、excel里交叉引用各種文檔,而不需要一一再發文件、再找文件。是很好的知識沉淀和管理。
Excel表格里有許多管理工具,也可以方便插入圖片等內容,更可以在文檔里直接評論、討論、修改。
非常好的契合了我的管理需求。團隊也用得非常好。也滿足了一些當面不好意思提意見、但用鍵盤就敢想敢說的同事。
所以,我幾乎是見人就推薦飛書。但,也發現一個問題,并不是人人都能用飛書,因為學習門檻還是有點高。
盡管我們是內容團隊、是愛研究的團隊,但在使用飛書的過程中,還是走了一段學習、摸索的日子,也請了飛書的銷售來做了一次培訓。
雖然飛書的口號“先進團隊用飛書”,就像用LV的都是土豪,有很強的用戶提升感,但花錢容易、學習難。
加之傳統印象里,字節也不是銷售取勝的團隊。所以,當時我的感受就是,飛書,叫好不叫座。甚至當時還有點惺惺相惜,因為在內容創作領域,好內容也未必就能火。
后來,看到飛書陸陸續續開發了一些新勢力客戶、甚至胖東來,但肉眼可見,客戶體量還是比較頭部的,也就是說,飛書的使用,依然局限于大企業。
飛書該如何叫好叫座呢?直到我看到飛書最新的發布,AI的融合,開始降低使用門檻。
飛書CEO謝欣關于AI有句大實話,AI給生活帶來的實際變化很小,大家還是該上班上班。這話說完,我以為飛書不會發力AI,但問了在飛書工作的同學,得到的信息是:依然會研發,但會更注重實用。
之前發布的知識問答,可以幫助企業實現便捷自建數據庫。讓員工用自然語言,快速調用公司內部各種文本信息。
智能會議紀要功能,則是打工人的福音,不需要再費時記錄、而是專心參與討論,而且還可以根據紀要生成相應的待辦,文案工作的效率顯著提升。
這一次,我比較喜歡的飛書多維表格,做了更新。提供了大量豐富的成熟組件,儀表盤上也支持完整的透視表,只需要拖拽就能實現需求。有種玩樂高的既視感。
也首次將AI Agent引入到了工作流中,降低了搭流程的門檻。
這次飛書也發布了一個AI應用成熟度模型,包括:M1——概念驗證,只做內部演示,別對外發布;M2——早期試用,給愿意嘗鮮的用戶用;M3——成熟應用,可以大規模使用;M4——完全成熟,在適合的任何場景都可使用。
這個標準還是有意義的,可以讓普通人對AI有更清晰的認知:既不是預期賊高、覺得AI萬能無敵;也不是對AI產生泡沫敵意,認為AI發布都是純粹口嗨。
就像新能源車企喊的智駕一樣,把沒有達到的標準,作為賣點,肯定是有問題的。
讓合適的人用到合適的產品,這是AI落地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當AI把先進工具的使用門檻降低(這也有賴于AI本身就可以用自然語言交互的能力)、當用戶對AI的語氣和使用需求匹配時:
先進工具,就有望走進更多團隊,而并非僅僅局限于先進團隊。這才符合技術平權的意義。
---全文完,歡迎交流
理工/金融 復合背景
暢銷書《英偉達之道》譯者
百億私募/頭部自媒體 雙重經歷
看清科技、商業本質,講出精彩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