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店,城市里的另一種“植物”
文/趙遠山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植物”,不同的書店,會生長出不同的氣質(zhì),它們忠實地反映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
比起燈光明亮的新書店,我最中意的,還是藏在城市縫隙里的舊書店,比如這家開在臨江門懸崖上的舊書店。
這是一家很小很樸素的舊書店,各種各樣的舊書堆到了天花板,根本不存在分類,繁體豎排的全唐詩旁邊是瓊瑤全集,伊藤潤二的漫畫書隔壁是《農(nóng)藥使用與推廣》。
每次去都能看到幾個讀者,如同在林間覓食的鳥一般,在書架中上上下下尋找。老板也不提供找書服務(wù),任憑你們在里面淘到了什么寶貝,他永遠在門口的黃葛樹下坐著擼狗,最多在大摞書翻倒在地的時候喊一聲:“別砸到腦殼。”就算是最極致的人文關(guān)懷了。
與新書不同,買舊書的時候,總是很容易劈面就遇到一些別人的故事。
我曾在這家舊書店里買到過一本《聊齋志異》,書是一本平常的書,但有意思的是,書的最后一頁寫著好幾個名字和日期。細看,都是曾經(jīng)擁有過這本書的人。
最早的簽名是1985年一個叫段興華的人留下的,這本書是他或是她,在新華書店所購。接著這本書又曾在好幾個人手中輾轉(zhuǎn),每個人都留下過自己的名字和得到這本書的日期,或黑色或深藍色的筆跡,代表了這本書曾經(jīng)在不同的人手中停留的時間。
明明只是一本普通的書,因為有了這些寫上去的名字和日期,無端讓我想到了中國古代那些絕美的書畫作品的跋尾。物比人長久,我們與世間萬物之間的緣分或短或長,總讓人忍不住發(fā)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
我在空白處也鄭重寫上了自己的名字,這本書也許有一天也會離我而去,漂流到另外的人手中。就讓故事繼續(xù)往下發(fā)展吧,永不停止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我在舊書中遇到過老照片,一個頭發(fā)濃密的女郎,站在鵝嶺公園蓮池的長廊上,熱烈的紅色襯衣,白色波點裙,眼神明亮,看上去對明天非常有把握的樣子。
這應(yīng)該是上個世紀80年代用膠卷沖印出來的照片,那時候的人的精神面貌非常特別,有著無限的自由和希望,像一輪嶄新的太陽。
細細算起來,這張照片中的女郎,現(xiàn)在也快到退休年齡了,不知道她現(xiàn)在好不好。
我在舊書攤中買到過最特別的書,是法國作家安東尼·德·圣-埃克蘇佩里的那本著名的《小王子》。書很便宜,五塊錢,特別的是,書的最后夾著一封手寫的短信,是羞澀的少女情懷:“希望你找到你的玫瑰,其實,我更希望你找到你的小狐貍。”
整本書非常嶄新,我甚至懷疑收到這本書的男生,根本沒有翻到最后一頁。否則他怎么忍心讓這封信流落到舊書攤,被我這個陌生人花五塊錢買到。
后來想一想,這大概就是所有年少朦朧愛戀的一個隱喻,那些曾付出的滿腔感情,最后輾轉(zhuǎn)去往另一個毫不相干的人手中。
如果說新書店是一個城市中最顯眼的樹木,高大,芬芳,承擔著為城市提供綠蔭的責任,那舊書店就是那些生長在不顯眼處的蕨類,茂密,幽暗,帶來探索的樂趣。
它們,都是讓人愛上一座城市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