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馬橋文化時期是怎樣的一種社會結構?
馬橋文化
如何影響了本地區歷史發展的方向,
它與現代社會的形成有什么聯系?……
追尋馬橋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應該延續。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今天,你將聽到的是《?動物景觀》(節選)。
?動物景觀
動物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常包括馴養動物資源、水生動物資源及野生動物資源等,它們不僅能提供人類所需的優良蛋白質,還能為人類提供皮毛、畜力等。因為動物與人類的生活關系密切,所以考古遺址中,往往會發現較多的動物遺存。動物遺存由一個動物死亡后遺留下的各類形式而組成,它包括骨頭、貝殼、頭發、甲殼、魚鱗、獸皮、蛋白質和DNA等。大多數時候,大多數的動物遺存并無法保存。它們經常會被不同的環境條件所分解或破壞。考古環境中的動物遺存包括多種形式,從完整的標本到局部的標本,其中較為堅硬的骨頭、貝殼、牙齒、甲殼等是最常見的動物遺存,因而也受到最多的關注。
動物考古學就是通過鑒定、分析考古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遺存去認識古代存在的動物種類、當時的自然環境、人與動物的關系及人類行為的一門學科。本節重點在于通過遺址發現的動物遺存復原遺址及其周圍區域動物景觀,關于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將在以后討論。
與植物遺存一樣,動物遺存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分類。早在20世紀70年代,長江三角洲地區考古研究者已經重視對遺址中出土動物遺存進行研究,其中包括對馬橋文化相關遺址的動物考古研究工作。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館黃象洪、曹克清曾經對上海馬橋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骸進行過鑒定,鑒定出的動物種類十分豐富,有狗、豺、獾、虎、亞洲象、家豬、麂子、梅花鹿、麋鹿、鹿科動物、水牛、牛科動物、龜、黿、鯉魚、裸頂鯛、刺鰭魚類、裂齒鯊、鳥類、蟹、牡蠣等[1]。可惜的是當時進行動物考古學研究主要為古生物學家,其研究內容關注點僅限于動物分類的研究,研究既缺乏具體的統計數字,也忽視了對于動物遺存的所屬時代的記錄,所以使我們無從了解馬橋遺址良渚文化、馬橋文化等各個時期動物組合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的動物考古學逐漸吸納西方動物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并付諸實踐,形成了一支素質較高的動物考古學研究隊伍,從研究方法、研究領域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發展[2]。其中,以袁靖先生對上海閔行馬橋遺址20世紀90年代的發掘出土材料進行動物考古學研究最具有代表性,其研究內容除了鑒定動物骨骼的種屬、部位及保存狀況外,還對部分動物進行了測量,研究中也注重統計學分析,在本區動物考古研究中首次采用最小個體數的計量方法[3]。相對而言,馬橋文化的動物考古學的研究尚十分薄弱。除了馬橋遺址之外,已經做過動物考古學研究的還有江蘇昆山綽墩遺址和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內容涉及種屬鑒定、數量統計等。遺憾的是,這兩個遺址出土的馬橋文化時期動物遺存十分有限。綽墩遺址共發現 13件,12件為哺乳動物,分別為梅花鹿(8件)、豬(2件)、狗(1件)、水牛(1件),1件為爬行動物,為龜[4]。第三、四次錢山漾遺址發掘共進行鑒定的動物骨骼有238件,其中屬于馬橋文化時期的僅有4件,報告中沒有詳細介紹鑒定結果[5]。
因此,袁靖先生對于馬橋遺址動物考古學研究成為復原馬橋文化動物群落,從而復原當時生態環境特征的最重要的基礎材料。當時馬橋遺址出土的馬橋文化時期動物骨骼共10276塊,這批動物骨骼大部分保存狀況較好。但是其中有一些動物骨骼因為過于破碎而缺乏明顯的特征,無法去鑒定它們的種屬和部位,只能將其歸入哺乳動物的碎骨片。經鑒定,共發現動物19種,其中無脊椎動物為牡蠣、文蛤等2種,脊椎動物為鯊魚、鱸魚、魚(種屬不明)、鱉、雞、海豚、狗、貉、豬獾、虎、犀、家豬、野豬、梅花鹿、麋鹿、小型鹿科動物(因為無法確認具體是哪些小型鹿科動物,只能統稱之)、水牛等17種(圖3—7、8)。
圖3—7 馬橋遺址動物骨骼(一)
圖3—8 馬橋遺址動物骨骼(二)
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一般都是被當時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廢棄的,這些動物骨骼所屬的動物或是當時居民所畜養的,或是在居住地周圍獵獲的。通過對這些動物骨骼的鑒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搞清楚當時生息于這個地區的動物種類。
[1]黃象洪、曹克清:《上海馬橋、嵩澤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的動物遺骸》,《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8年第1期。
[2]袁靖:《中國動物考古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中國文物報》2007年9月7日第7版。
[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馬橋:1993—1997年發掘報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第347~369頁。
[4]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昆山綽墩遺址》,文物出版社,第373~376頁。
[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館:《錢山漾:第三、四次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437~447頁。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七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的少年來誦讀《追尋馬橋文化》。篳路藍縷,以啟后學,本書致力于全面收集馬橋文化發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視角地展現馬橋文化的特點。本書既是向馬橋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的獻禮,也希望它能成為未來研究的基石,引起學者們對馬橋文化更多關注,共同推進學術的不斷發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小學 朱泓屹
編輯:湯婧嫻
初審:岳順順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