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接待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時,突然宣布美國已安排與伊朗會談,具體日期8日公布,還暗示可能取消對伊制裁。這一表態與三個月前他批準攻擊伊朗計劃的強硬姿態截然不同,也與“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格格不入。特朗普這“急轉彎”背后,究竟是戰略妥協,還是為三年后下臺鋪路的政治算計?
2025年6月,特朗普批準對伊朗攻擊計劃,將福爾多核設施列為打擊目標,聲稱“伊朗沒有核武器”才是美國目標。然而不到一個月,他就釋放談判信號。“先威脅后求和”的矛盾操作,暴露了美國中東政策的深層困境。
數據最有說服力。2025年4月至6月,美伊就伊核問題舉行五輪間接談判,第六輪原定6月15日在阿曼舉行,卻因以色列空襲伊朗取消。以伊沖突爆發后,美國雖未直接參戰,但通過提供情報和武器支持以色列,致使伊朗連續六晚對以色列發動導彈襲擊。這場沖突讓美國陷入兩難:繼續支持以色列,可能被拖入中東戰爭;撤出支持,又可能喪失地區影響力。
美國國內質疑聲漸起,外部不確定性也蠶食著特朗普的政治資本。民主黨借“違憲”施壓,指責他“為選舉冒險”對伊朗施壓;共和黨內部也擔心強硬政策會沖擊全球經濟和美國經濟。特朗普借“求和”轉移國內矛盾,為三年后積累外交籌碼。
面對美國的“橄欖枝”,伊朗回應冷靜。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加埃明確否認向美國提出談判請求,強調“恢復談判的前提是美國不會在談判期間襲擊伊朗”。這種強硬態度源于對美國信用的徹底失望。
2018年,特朗普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重啟對伊制裁,導致伊朗經濟衰退。2025年6月,美國又以“伊朗支持恐怖主義”為由,追加對伊朗鋼鐵行業和8名高級官員的制裁。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直言:“美國必須重建對談判進程的信任,而不是在談判期間再次允許以色列發動襲擊。”
伊朗軍事實力不斷升級,也讓其底氣更足。盡管美國聲稱對伊朗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發動攻擊,但國際原子能機構評估顯示,三處設施均未受損。伊朗升級的導彈和無人機技術,對美國在中東的傳統盟友構成威脅,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雖警告如伊朗核計劃威脅以色列就發動打擊,但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特朗普的“求和”之舉,或許藏著更深政治盤算。雖成功連任,但其政黨支持率已現疲態。他的經濟政策使美國財政赤字大幅增加,貿易保護言行加劇全球貿易緊張。中東局勢一旦失控,可能成為壓垮其支持率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外,特朗普的“談判”請求可能是在為政治遺產鋪路。若能在任內達成新版伊核協議,他或可宣稱“化解了中東危機”,提升歷史評價。但伊朗的強硬態度讓這一目標難以實現,佩澤希齊揚明確表示:“伊朗不反對談判,但前提是美國必須停止威脅。”
更現實的是,特朗普的“求和”可能是在為共和黨保留政治火種。若民主黨在2028年大選上臺推行與伊朗緩和政策,特朗普此時釋放談判信號,可避免被民主黨完全占據外交主動權。
特朗普的“求和”請求,折射出中東格局的深刻變化。隨著美國在中東戰略收縮,俄羅斯、中國等國影響力上升。2025年4月,伊朗與俄羅斯簽署《20年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為“反霸權聯盟”形成添磚加瓦。此外,中國與中東國家通過“一帶一路”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削弱了美國在該地區的壟斷地位。
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的“單邊施壓”難奏效。伊朗外長扎里夫曾直言:“漂亮的軍事裝備無法統治世界,但人民可以。”中東人民對美國干涉的厭倦,讓特朗普的“談判”請求顯得蒼白無力。
特朗普的“求和”請求,暴露了美國中東政策的深層困境:既無法通過強硬手段迫使伊朗屈服,又難以承受戰爭代價,最終只能選擇“邊威脅邊談判”的矛盾策略。這種霸權思維的衰落,正是多極世界崛起的縮影。
對伊朗而言,堅持戰略自主、拒絕單方面讓步,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必然選擇。對美國而言,若繼續沉迷于“極限施壓”的舊劇本,終將被歷史淘汰。特朗普的“求和”舉動,究竟是政治手腕還是真心求變,不妨聽聽您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暢所欲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